2009/04/30

錢作怪

金錢看似簡單,隨手可拿起,其實卻一點也不簡單,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記得第一次令我認知到錢的抽象一面,是來自一個電視廣告:「你識得我嗎?」,那個信用卡廣告告訴我,信用卡可以代替現金,通行全球。

金錢是邪惡的嗎?我年紀很小時就否定了。八十年代初,內地經濟改革開放之初,隨父母一同回內地探親,內地人物資短缺,成年人一面愁容,孩子連鞋子也沒有,那時我已明白到,即使不是百分百友善,金錢也害不到他們幾多。

到近期全球信貸收縮而引發的金融海嘯,金錢成為全人類的焦點。銀行體系內迅速收縮,各國中央銀行又同時注入大量金錢,對資產市場以至國際貨幣造成動盪,更令百多年歷史的金融機構相繼倒閉,也造成大量失業。

有人埋怨,以金錢為基礎的金融業不善生產,從業員只懂炒賣,他們的瘋狂行為影響了「實體經濟」,這個指控甚至有機會推倒西方近幾十年賴以發展的資本主義價值觀。

金錢──集抽象和現實於一身。基於道德上具爭議性,這場金融海嘯引起各界對金錢的激烈討論。就在這時,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費格遜)的新書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直譯:金錢的興起)推出得正合時宜。

這位寫下多本暢銷書的作者,用歷史學的角度看金錢世界近千年以來的演變。來自蘇格蘭的費格遜,沒有在新書中寫他同鄉經濟學祖師阿當史密夫(Adam Smith)的理論,反而說近年高利貸集團活動在其祖國的貧民區之猖獗,帶出金錢的借貸服務供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他又從大耳窿講到沙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指今日社會地位崇高的銀行家,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受人鄙視的低下階層,因為教廷不容許任何人放貸及收取利息,銀行家在當時只會是小數族裔,尤其是猶太人的工作;他們在街上擺檔,經常被人賴賬。

從大耳窿和猶太人的經驗得知,銀行要有效運作,惟有做大間的,愈大愈好;而銀行業的歷史也是循這個方向發展。

費格遜以往的著作,多涉及戰爭。他在此書所講述的金錢歷史,也和戰爭有密切關係。在他眼中,戰爭是很多事物的起源,包括金錢的其中一種形態──債券。

中世紀意大利城邦之間的戰爭,就是靠發行債券來融資。到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帶領法國在滑鐵盧出戰,卻敗於英國的威靈頓將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英國有效地調動金錢,購置支援前線的物資;而商人羅特希爾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也立了大功。羅特希爾德是猶太裔新移民,早年在歐洲各國建立廣泛的人際網絡。戰爭期間,他成功偷運黃金到歐洲戰線,後來藉着迅速資訊傳達,優先知道英國勝利的消息,買入大量債券。由於原先市場擔心英國因戰敗而不兌現債券,債券出現大額折扣,但英國最終戰勝,債券價格登時飊升,羅特希爾德獲利不菲,建立世世代代的金融基業。

羅特希爾德推動歐洲的債券業發展,各國政府舉債要羅特希爾德代理包銷,久而久之,羅特希爾德控制了金錢和地緣政治。哪個國家要打仗,也要優先得到羅特希爾德批准,羅特希爾德的支持,也成為戰爭取勝的關鍵。例如在十九世紀中,美國的南北內戰,普遍視之為北方政府為了解放黑奴的正義之戰,費格遜認為南方政府戰敗的原因,是羅特希爾德拒絕為她融資。錢作怪。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認為龐大的戰爭開支帶來了財政壓力,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費格遜指出,德奧兩國缺乏完善的舉債機制,唯有硬着頭皮印銀紙融資,結果導致國內出現超高通脹,嚴重打擊戰後德奧兩國的經濟。債券可以富國強兵,但如果胡亂發行,也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國力,阿根廷是一例。她曾經是經濟強國,但多年來大量舉債又多次不履行債務,令她經濟在近幾十年停滯不前。

從家鄉說到世界列強、戰爭到和平、過去到現在,費格遜帶讀者穿梭時空,了解金錢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提起我興趣的,是有關最近金融海嘯方面的着墨。作者用以往幾個投資泡沫說明泡沫所能帶來的瘋狂和災禍,包括十八世紀初的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以至近年的英隆(Enron)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為了逃避風險,人類想出多個辦法,包括保險。幾年前颶風卡塔里娜侵襲美國新奧爾良,保險公司和政府就誰應該承擔對災民的賠償爭論不休。根據保險合約,保險公司承諾賠償一切由風災引致的損失,而根據法例,政府有責任賠償水浸帶來的損失。那次天災,大量房屋倒塌,是源於風災抑或是水患呢?暫時未有定案,苦了災民。

事實上,世界上天災人禍太多,保險算不上是有效的避險工具,而另一個避險工具是公共福利制度。日本在戰後培養出完善的福利制度,至今仍然運作良好,只不過可能是文化傳統差異,同樣制度用在戰後的英國告終失敗,日本也只是世上罕有的成功例子。傳統價值認為房地產是最安全的投資,可是歐美近年的地產泡沫爆球,證明房地產也不絕對安全,尤其是當個人資產過份集中於房地產物業時。

綜觀現時的政治環境,費格遜對金錢的發展仍存在隱憂,中美貿易不平衡,會否重蹈1914年前,英國、德國貿易失衡的覆轍呢?環顧歷史,費格遜認為金錢對人類的發展利多於弊。很多貧窮和災害不是源自金錢,而是金錢不能被有效地使用所導致。在金錢的發展歷程中,市場大幅波動最令人厭惡。作者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而其中一個原因是人類集體記憶太短。

當銀行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的經驗都不過二、三十年,在歷史長流裏轉眼飛逝,未能汲取教訓;這樣,更顯得閱讀和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費格遜的這本書,正好為此提供一個起步點。

作者在書末感謝家人,感性地說出寫書期間忽略了家人,對他們有所虧欠,並承諾以金錢作補償,只恨他可支付的貨幣實在太虛浮(I only wish that I were able to repay them in a sounder currency)。作者看出了金錢的實際價值,以及其良好的一面,怪就只能怪,隨着政府大量印刷貨幣,金錢本身不夠穩當。

(刊登於今期《讀書好》雜誌)

2009/04/29

禮儀師

「我要徹底地收拾你。」電視機傳來日本卡通的獨白,說這句話的是個十來歲的勇士,他要收拾的是隻綠色惡魔。我感到驚訝,何以你有那麼大的仇恨,要將敵人毫無保留地幹掉呢? 我找不去答案。日本人的文化思想,多少受到兒時看慣的卡通影響,而日本的卡通,莫說是充滿戰鬥意識,更重要的是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勇士要得到的,是徹底的勝利,沒有斟酌妥協的餘地。徹底的勝利這套戲軌,在近期一套日本電影再現。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禮儀師之奏鳴曲,講述一個青年人面對現實後放棄理想,轉行,腳踏實地做一份地位低微的工作,然後從工作的滿足感中,尋回自我價值,起初,當家人和朋友發現他的工作時,都厭棄他,後來,經過親身體驗他的服務,才發現這件看來低微的工作,是如此重要,尊敬起他來。男主角得到徹底的勝利。電影有很好的演出、配樂和感人的情節,賞心悅目,但敗筆在於承繼了卡通片的超現實,現實裡,一份工作既能令你充滿熱誠,又能叫親朋戚友都尊重你,兼高薪預支,萬中無一,如果你的工作如此,恭喜,你可以去徹底地收拾惡魔了。

2009/04/27

阿曼諾

阿曼諾餐廳是我每次到澳門必光顧的葡國餐館,近年澳門興旺,聽說造得一手好菜的廚師買少見少。幸好,週末與內子一同到這間位於氹仔的小餐廳,水準仍得以維持。先來一杯紅酒,送上一小碟橄欖,這件餐前小食是餐廳自製的,油浸橄欖,加上鹽、紅椒和芫荽,加深了橄欖味的層次感。曾經,我要求買走一大瓶橄欖,老闆臨時找來瓶子盛滿給我,帶回香港慢慢享受,但由於健康關係,今次唯有實行少吃多滋味。飲house wine的客人,擺明車馬是不懂紅酒的,最易被餐廳搵丁,但阿曼諾的,無論是份量和味道都充滿表現誠意。紅酒在我來說,不太難飲便可,這裡超額完成。兩道菜,是燒馬介休,和蠶豆豬肉腸。大大塊的馬介休,經過微燒浸在用蒜頭和薯仔煮香的橄欖油。好和味。雖然是鹹魚,切開的,鮮味湧出來,肉質結實嫩滑。老闆特意叫我們舔上大量橄欖油,至為好吃,果然。蠶豆豬肉腸是不起眼的家鄉菜,蠶豆充滿肉味,不膩口,肉反而是配菜。用料簡單,是葡國菜的特色,正因為簡單,才嘗得真食物的真味。老闆是葡藉中年漢,從他待人的態度,我感受到他對食物和服務質素,具熱誠和執著。餐廳的家庭式佈置,地方淺窄更添親切氣氛。結賬免收加一,小費隨心。下一站是威尼斯人,浮跨至極,新舊澳門,兩個世界。

2009/04/18

唔好唔好

馮內果小說God Bless You, Mr. Rosewater,其中一個角色是主角的堂弟Fred Rosewater,做保險經紀的,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個富豪堂兄,Fred過的是普通打工仔的生活,推銷保險過程中,受盡冷言冷語,老婆有外遇,搭上一位有錢太太。一天,Fred無意間翻閱家族的紀錄,才發現自己祖先的光輝事績,有的是戰爭英雄,也有政治領袖,他興奮莫名,大吵大嚷,向老婆說: 我們不須要向人道歉了!再不用道歉了!。老婆不明白,他於是解釋道:當別人說「哈佬」或「拜拜」,我們只能說「唔好意思」,左一句「唔好意思」,右一句「唔好意思」,不管幹甚麼。他續道,從今不用道歉了,原來我們不是無名小卒,別人不能再看不起我們!

故事雖然太戲劇化,但某程度上反映現實。近年,香港服務業存在一種歪風,就是服務員無時無刻都說「唔好意思」。由餐廳待應到時裝店店員,再到電子產品售貨員都習慣將這四個字掛在口邊,或者作為每句說話的口頭禪。我想,究竟有甚麼不好意思呢?你犯了甚麼錯呢?有甚麼服務不周,要前道歉,後道歉呢?做服務員是否就等於要卑躬屈膝呢?每日對著上百人道歉,感覺一定不好受。難道劉德華所謂的「誠懇親切」服務態度,就等於販賣自尊呢?No more apologies!你沒有錯就不用道歉,我們的服務員應該是值得尊重的。

2009/04/17

寰宇風情

經濟學人出版的2009 Pocket World in Figures有很多有趣的統計和排名。全球最大製造業生產國不是中國,是美國。街道最繁忙的是香港。街道覆蓋最密集的是澳門。最男多女少是中東阿聯酋。最女多男少是東歐愛沙尼亞。人民最長壽是位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安道爾,日本居次位。人口最老是日本。美國和地中海馬耳他有最多肥人。最好吸煙是希臘人。最嗜酒是澳洲人。人均生產值最高不是美國,是盧森堡。生活質素最好,是冰島和娜威。冰島買一個巨無霸飽的價錢等於香港五個。最多手提電話是東歐的立陶宛,每人有1.38個。最多人入戲院是印度。飲茶最多的都是印度。法國擁有最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產棉花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南韓的學生表現最佳。

2009/04/11

公共鄰居

藝人關楚耀和衛詩涉嫌藏毒被日本警方拘捕,事件引起港人密切關注,多日上報紙頭版,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港人在外地犯法,應該不算大新聞,我們有興趣的,是事件的兩位主角。等一等,到底關楚耀是誰?他唱了哪首歌曲呢?拍過哪套電影呢?我不知道答案,相信大部分港人也不知。衛詩也像關楚耀一樣,除了他們的名字和樣貌外,我對他們一無所知。除了他倆,近年娛樂圈冒起了很多新星,他們的作品沒有多人欣賞過,但對於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我們甚為有興趣,例如誹聞、失戀,甚至交通意外,我們的確十分關心他們的遭遇,其可以成為趣聞,偶爾可讓我們加入道德判斷的,可以成為告誡。他們不是我的偶像,更不是朋友,嚴格來說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哪為什麼我會很自然地關心他們,唯一的答案是,我會像關心鄰居一樣關心他們: 「聽說,鄰家關太的兒子在日本被拘留?」「他沒事嗎?」「他沒事了,但他的女朋友還未回來呀!」「真的嗎?她幹嘛還不回來啊!」就是這樣。在鄰舍關係疏離的今天,你再不知道隔壁一家姓甚麼,或有甚麼遭遇。我們唯有在電視和報章雜誌內,找尋屬於全港的「公共鄰居」。

2009/04/08

國與民

林語堂著作《吾國與吾民》是一本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書,1930年代出版,後來譯有中文版,作為中國人,我看這本書仍大有收穫,因其具趣味而內容充實。書中展現的中國,具個性、有尊嚴而不自大。當中談及,中華民族生存之道有三,一科舉制,二家庭制度,三對自然生活的祟尚。舉科確保人才流動性,家庭制度監控道德,祟尚自然則可抗衝文明帶來的腐敗。國人的德性為忍耐、「無可無不可」,及「老猾俏皮」,忍耐是由家庭制度鍛鍊出來,「無可無不可」是政治冷感的表現,「老猾俏皮」,我理解為「老油條」的態度,叫人奈何。

林語堂說,中國人的思想是女人型 -- 缺乏邏輯,傾向靠生活經驗來理解事物,辦事求合理,更必須合乎人情。中庸之道,他的解說是「A是對的,B亦未嘗不錯」,是華人思想特質的表現。西方人的理想人生大概是盡展所長,而中國人的理想人生,林語堂說,是樂天知命,享受樸素生活。政治上,重情理的本性令華人不相信法制紀律,二千多年前,法家韓非子已提出以刑法來肅清倡廉,可惜其主張受不到儒家主流社會的重視。華人寧願要「賢人政府」、「父母政府」,不要「法治政府」,妄想統治者負起道德責任去愛民如子。

以家庭作為利益單位,華人也甚少有公共精神,個家自掃門前雪,政治冷感源於「賢人政府」對個人權利的缺乏保障。林語堂又提到,「出世」的道家怎麼補充儒家的思想,讓華人不至被禮教壓制得過份痛苦。玄妙的佛教又可滿足華人對超現實的好奇心。還有,中國女性的地位並非外國人想像的低,母親和妻子都掌握家庭內部權力。在林語堂眼中,中國人有頑強的生命力,乃源於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偏偏又妨礙我們進步。

2009/04/06

最佳感恩時間

曾經與幾位教徒朋友進餐,餐前,他們先祈禱,感謝神的恩賜,然後,用膳不久,他們批評食物質素,說這個太鹹,那個太淡,他們肆無忌憚地批評,將感恩之情一掃而空,收了人家厚禮,轉個頭就彈三彈四,這種前後矛盾的舉動,看來滑稽。

究竟,是他們當餐前祈禱是例行公事,無心裝載呢?還是他們理性地將食物和廚師的廚藝分開,食物是天賜的,要怪就怪在處理食物的人呢?即使是廚師不好,教徒又有寬恕心沒有呢?我不好意思問。可能,他們愈是感恩,愈期望有好味道,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所以批評得份外狠,神可能說:「你好像對我的恩賜不太滿意,是吧?味道不好?要不是我賜給那位廚師健康,誰來烹食?莫講味道,你們連吃飽的機會也沒有。」。

為避免尷尬,又不至剝奪教徒對食物質素的言論自由,教徒可以選擇更改感恩的時間。我想,較佳的時間是餐後。那時,你就可以總括你對今次神恩的感謝之情,食物是好是壞,好好回顧一番。例如:「神啊!雖然菜太鹹,肉太淡,但菜和肉仍然供給我營養,感謝神恩,還請你寬恕那位廚師,他可能是一時失手吧。」這樣,禱文應該很圓滿了,還有,飽著肚感恩,總較餓著,感覺來得充實。

至於每天一次的禱告,教徒選擇晚上睡覺前進行,而並非早上起床時,可能也是有以上的考量,現實裡,你永遠不知道禮物盒內裝的是甚麼。

2009/04/01

薑粥

病得最厲害的一天,嘔足十次,任何東西一落肚,即嘔,連喝水也不行,止嘔針、止嘔丸通通無效,絕水絕糧一整天,到半夜三點,還開始打嗝,連打半小時不止,於是,準備上急症室,因為當天較早前到過,輪候需三小時,恐怕今次要在那裡待到天亮,忽然,太太從廚房裡端出一碗粥,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薑粥,當時病到迷迷糊糊,管不了甚麼,因為太燙咀,只是攝了少許,可是粥水一到口腔,打嗝立即消失了,真奇妙!繼而,慢慢吃下半碗,不再嘔了,可以回去睡覺。早上七時許起床,我告訴她,多得那碗神奇粥,否則,此刻我們應該身在瑪麗未返。她說我胃寒,薑粥驅寒,「你怎曉得?」,「臨時上網學的」。

薑粥製法: 先烹好白粥,切薑三大片(因應個人口味著量增減),拍薑,然後放進粥中,再烹五分鐘即可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