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0

斷層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禍根,主要來自幾方面。

美國自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後,就業復甦緩慢,較1990年初的所謂"jobless recovery”(工作職位欠奉的復甦)更為明顯,美國政府基於短視的政治考慮,推出刺激經濟措施,包括津貼低下階層置業,以及做聯儲局維持低利率。

第二,是東亞地區國家忽略了經濟健康成長須要經歷漫長歲月,行出口增長這條捷徑,在1990年代末遭受金融危機,令他們不惜以壓低匯率,以積累大量外國政府債券作為保障。這兩方面,導致經濟失衡,美國樓市泡沫、人民和政府債台高築。

再加上,華爾街創造新的投資工具,例如債務擔保證券(CDO),讓國內外的投資者看不清風險,尤其忽略了市場系統內的連帶影響。新工具,例如信貸違約掉期(CDS)也讓基金經理利用冒上長尾風險(“tail risks”),在無須披露的情況下賺取額外回報。這種長尾風險,在沒事沒幹時,確實能產生額外回報,萬一情況有變,損失卻倍加慘重。基金經理的普遍心態是,只要這幾年沒事,他已賺夠,可以退休。

金融機構的債券持有者,也不擔心萬一重大損失出現會影響他們的債權,因為到時一定是翻天覆地,有大至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作為後盾,政府一定會拯救。

在其新著Fault Lines -- How Hidden Fractures Still Threaten the World Economy (斷層線-- 隱藏的斷層如何仍然威脅全球經濟),芝加哥大學經濟教授Raghuram Rajan,將經濟變化比喻為地殼板塊的活動所產生的結果。此書被選為「金融時報、高盛2010年度最佳商業書」。

書末,作者就避免危機重來提出建議,我想,重點可概括為提高金融運作透明度、加強美國失業保障、美國人注重健康、多讀書,以及減低政府財政赤字。建議聽來稍嫌空泛,不過,作者也承認,金融業的發展充滿創新,其危機的形成也自然同樣意想不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