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5

電視風雲

前美國副總統戈爾新著The Assault on Reason說美國人民看電視太多,喪失了對政治的理性思考能力。美國人平均每天看電視四個半小時,深受電視畫面影響,政治人物耗用大量政治經費買廣告時段,以煽情的手法,宣傳自己的政治立場,例如布殊政府誇大美國受恐怖襲擊的風險,以及刻意地將薩達姆和阿爾蓋達組織扯上關係,以誤導國民支持美軍出兵伊拉克。

電視有別於文字媒體,其參與門檻高,播放權落在少數人--電影台和廣告客戶手中,大部份人只有看的份兒,不能加入討論。資訊流通,讓人民可以掌握正確的知識,以後經過充分討論,才投票選擇政府,正是民主有效運動的條件。戈爾說,電視作為單向的資訊傳播,危害美國民主的延續。

茶怪想,電視對政治的影響力不容低估,在政治冷淡的香港,早前電視直播特首候選人辯論,引起廣泛關注,我們對曾蔭權和梁家傑亦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政治show高潮過後,香港電視觀眾又返回追劇集的慣性動作。

港人每天花在熒光幕前的時間相信較美國人更長,而且收視率高度集中在一個電視台,電視的影響力在香港較美國更甚。香港電視絕少提及有關政治的課題,沒有戈爾口中的政治偏袒,但茶怪想,電視影響的不是在於政治,而是在社會倫理。香港最高收視的節目,多半是有關家庭倫理的長篇劇,每晚追看的港人,不知不覺地習慣了探究別人的家事,然後加入自己主觀的道德判斷,去判別誰是忠奸。對現實世界中的桃色誹聞、遺產爭奪新聞,這些與社會上大部份人無關的事件,港人像看劇集一樣感興趣。

2 則留言:

Lo On Nie 說...

不完全同意末段所指

電視新聞少提政治,已經是一種政治取態,即陳啟宗那種「多談經濟、少講政治」的胡錦濤式「和諧安定繁榮」思想。

觀眾在這種思維指導下,看見的,也就是事實的局部,即例如,可能,對皇后碼頭保育人士產生一種「搞搞震」的感覺。

觀眾看不見甚麼,自然欠缺某些知識或觀念,我想也就是造成你最最後所說,爭家產官司與桃色糾紛才是對港人最「重要」的新聞的,有趣但不好笑的現象。

茶怪 說...

有趣、值得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