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9

廚師與食家

上帝很公平,懂烹飪的永遠不懂得品嘗,食家不可能是廚師。煮和食,雖然看來是一氣呵成的動作,但實際上是兩種語言,就好像巴別塔倒下之後的人類,雞同鴨講。這個現象的成因,是來自個人出身。籠統地說,廚師出自窮家子弟,年紀輕輕就要開始拜師學藝,浸淫十幾年才能成為大廚。廚房充滿油煙、又熱又多粗重功夫,富家子弟怎能忍受,但偏偏就只有二世祖才有經濟條件,在年少時開始品嚐珍修百味,食遍中西南北。你要評魚翅,務必試過天下間最美味的魚翅,才行,下次又到說紅酒,窮家子第哪有福氣,去累積這樣的味覺閱歷呢?煮食分家,問題就來了,兩者都無法知道事實的全部。食家葉一南在其專欄問,為何廚師煮給客人吃就猛落味精,煮給自己和伙計吃就絕手不落呢?答案可能與上述的斷層有關。一南可能忽略了這點的,因為他是少數能煮識食的食家。

2009/10/26

上次肚餓是幾時?我想了很久,大概是幾年前參加毅行者途中。我永遠都記得支援站熱蕃茄湯的滋味。饑餓在我們這一代已經大致上不成問題,新聞報導說,食物殘渣是香港垃圾的一大來源。在上世紀初中,交通運輸未發達,而且戰爭連年,饑餓是人的一大挑戰。在英國作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篇短篇小說裡,就有講過有關饑餓的故事,說一輛火車因有雪困在郊野幾天,乘客便商議人食人,他們用選舉的方式,首先推舉幾個候選人,然後一人投一票表決,選出誰會成為下一餐美食的食材。馬克吐溫大玩黑色幽默,我喜歡的美國作家馮內果據說也向他偷師,這裡將人的文明與本性形造成強烈的衝突。中國國學大師季羡林,在其回憶錄《留德十年》,形容饑餓為在戰爭中最可怕的事情。二次大戰中,季羡林在德國研究多國語言,敵方轟炸機在天空上亂擲炸彈,也不及長時間的饑餓折磨來得難受。他當時的筆記,還記錄了不同文化宗教裡,描述地獄,都包含饑餓這種痛苦。食物豐盛今日,肚餓已經成為了生詞、古字。

2009/10/22

建國小事

電影《建國大業》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共產黨宣傳片,不提也罷。可是,片中有兩個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都是有關毛澤東的,是真是假,無所謂,至少是編導的心思。

第一件事,一個晚上,老毛在一間小木屋裡與幾個同志,商討建國大計,其間,老毛將屋內僅餘的一支蠟燭吹息,全屋變成漆黑,同志們嚇了一驚,問怎麼辦,老毛答道:「我要留下半支蠟燭,今晚我還要為新華社寫評論,沒有照明不行,現在開會只需用口講就可以。」同志們都不知應對,其中一個說:「是開熄燈會嗎?」哈哈大笑幾聲,大家便繼續談。我想,開「熄燈會」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熄了燈,誰都看不清潔誰,提出的意見就變成匿名的了。主席無需要受論者的身份影響,公平地取捨,發言者亦無需忌諱,無需考慮身份地位,可以實事求是。毛澤東開熄燈會,反映他是個開明的領導。今日,英明的領袖也應該是閉上眼睛開會的。

第二件事,是有晚開飯前,為老毛煮飯餸的廚師,要求接見,只為一睹老毛的風彩。老毛收見親民一番,贈廚師一支香煙,廚師把香煙夾在耳朵上,說是主席送的,捨不得點,老毛將自己抽剩的半包香煙都給了他,廚師十分歡喜。過了幾日,國民黨戰機空襲老毛根據地,炸彈落在老毛不遠,解放軍急急找躲避,唯獨是那位廚師,記得廚房遺下了主席的早餐,奮不顧身返回廚房去取,結果被彈死。解放軍在內戰中死者無數,老毛卻親臨拜祭廚師的墳墓。我想,老毛在那刻有否感到有點內疚呢?假如他沒有對那位廚師那麼好,廚師沒有感到恩寵,可能只會跟隨軍隊照常撤退。我想,有時人與人之間保持一點距離,君子之交,可能對大家都好。

2009/10/16

寧願安少兩個燈泡,換一屋通明

有這樣一個特首,我作為香港人感到蒙羞。庫房的錢應該用在有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讓當權者為所欲為。曾蔭權應該為燈泡券利益輸送事件負責。比起梁錦松買車事件,這次燈泡事件涉及的金額更大,比起甘乃威事件,這次的受害人更多,是七百萬。七百萬市民除了被迫利用屬於自己的財產,幫襯曾家,香港辛苦經營的企業家,也遭到不公平對待,為什麼要津貼慳電膽而不津貼慳水花洒呢?想找生意的,豈不是個個都要將自己個女嫁給高官子弟,上樑不正下樑歪,從此,香港的法治、公務員的廉潔蕩然無存,香港再有幾多個甚麼支柱產業,幾多個甚麼樞紐中心,都是徒然。

2009/10/14

孔明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道理是完全說不通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是超級英雄,等於今日漫畫裡的超人。我試用筆記型式,寫低諸葛亮的本領,作為自己日後做人處事的參考。

舌戰群儒,他除了針對事實力辯,還示範了中國人慣用的招數,就是你無資格開口,處處人身攻擊。

論戰略,一字以記之,乃「借」,借風借火借水借箭借東吳之力抗曹借荊州,以小勝大,就要靠借。

單靠借不夠,三氣周瑜,道出了兵法的中心要訣,就是知己知彼,即知道對手下一步棋,想多你一步,這個策略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戰局。到諸葛亮擺出空城計,在城樓上彈琴,能嚇走司馬懿,手無一兵一卒可抗大敵,是心理戰的至高境界。

諸葛亮戰無不克,即使死後,徒弟靠他傳授的秘笈,可以打下去,故事長達一百頁,但諸葛亮沒有被霸權沖昏頭腦,在適當時候要放生,七擒七縱雲南蠻夷王,得勝後不駐兵,只求蠻夷降服,比今日美國對中東政策為高明。

在政治上,也貫徹軍事上用得其法之道,不拘泥於意識形態,究竟是儒家的仁義治國,還是法治?諸葛亮不理,治西蜀,他選法治,原因是以前漢朝用仁義治國,太鬆,所以拉番緊,僅此而已。

談到理想,諸葛亮晚年伐魏,為報先帝劉備三顧草蘆知遇之恩,到臨死,明知蜀國將亡,還是為國民好。命屬下將自己葬於定軍山,定軍山是魏軍攻蜀必經之地,及時,諸葛亮顯靈,勸敵軍勿妄殺無辜,可見其愛民之心超越自己有生之年。

現實一點,諸葛亮至少教曉我兩件事,一,儀表要端正,二,不宜妄自菲薄。

2009/10/12

千嬅時代的終結

記憶所及,以前的女歌星都是美麗的,例如鄧麗君,人靚歌甜是女歌星的標準要求,後來才有所謂實力派和偶像派之分,我認知的首個實力派是徐小鳳,第二個是梅艷芳,之後是王菲,不靠外表,只憑內涵,當時是一種多棒的做人態度。賣樣的偶像派成績平平,最多只得個周慧敏。容祖兒是最後一個實力派,與容祖兒同期,有一種新勢力興起,從此,一併消滅了實力派和偶像派,這股新勢力的始祖是楊千嬅。

沒有實力,沒有美麗,甚至不追求實力或美麗,只要hea,她們會反問,為甚麼要太認真,隨隨便便,自己過得開心就行。瀟洒的做人態度,本來沒有問題,唯獨是苦了聽眾的耳朵。好了,千嬅時代終於走到盡頭,與她的婚事無關,而是官恩娜灰姑娘式的走紅。

人人以為靚女不懂得唱歌,靚女只會做花瓶、製造八掛新聞,個個都認定那個兜風耳兼朦豬眼的,就一定唱得好。官恩娜做了六年歌手,沒有人知道她唱過甚麼,直至在歌唱比賽中應邀擔任嘉賓伴唱,金牌唱片監製才如夢初醒。我想,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女歌星們靚得起,又要唱得好,為何志氣不可以這樣大?作為一樣生活的態度,也很適合今日在高度競爭性社會。

我說是新時代,其實只是還原基本步,本來就應該如此。

2009/10/06

寂寞的中國人

我公司的茶水阿姐,平時說話不多,十月二日可是不同,她慶高彩烈地與同事們,包括我,討論國慶閱兵的盛況。軍隊步操如何齊整,女兵如何漂亮,文藝歌舞表演何等精彩,看著這個新移民說得眉飛色舞,我知道錯了,之前說慶祝國慶一定要有著數,現在發現根本不需要,國慶對國內同胞的心理鼓舞實在比一切都重要。這種鼓舞是外人不會明白的,華爾街日報頭版照片是天安門廣場上的坦克車,金融時報指胡錦濤穿著毛澤東都穿過的中山裝。外國人都擔心中國自我澎脹得太快,成為霸王。其實,中國人的興奮,只不過是為離開貧窮和恥辱的過去而產生。我想,中國從來都不向外擴張,中國人只為爭奪中原,安撫外邦。向外擴張看來只是西方的產物。中國沒有自由民主,沒有宗教信仰,沒有甚麼要強迫別人去做,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只不過是作狀,中國的普羅大眾為溫飽,上層人為升官發財,就是了。中國人希望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悅,不遂,寂寞難耐。我公司的同事都是敷衍茶水阿姐過去。

2009/10/04

我最喜愛的三國人物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三國演義裡,除了天意外,人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普遍認為,人的能力有天賦的,也有後天培養的,但作者羅貫中著重的,只有天賦的才能。「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說人才是上天決定的。事實上在全書中,沒有提及過培訓的情節,沒有提過關雲長練武,沒有提過諸葛孔明的學習過程。天下形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支配著這個天理循環的,就是人才。

小說裡,出眾的人物有許多,但其中一個較為被人忽略的,是東吳大臣魯肅。赤壁之戰,陪伴諸葛亮坐船,到曹操陣前「借」箭的那位老人家就是魯肅。我喜歡魯肅的,是他的內憸。在赤壁之前,他比諸葛亮更早提出劉備孫權聯盟抗曹操的策略,天下局勢了然於胸。之後,他負責在諸葛亮和孫權手下周瑜之間,穿針引線,束成他們的合作。可知道,周瑜和諸葛亮雖然聰明,都有性格缺憾,一個小器,一個寸,水火不容。魯肅一方面要周瑜知道諸葛亮是人才,重視他的意見,另一方面,魯肅又要暗中幫助諸葛亮避開周瑜的暗算,免諸葛亮遭殺。赤壁之戰,如果曹操真的敗於迫得劉備和孫權太緊,換言之,劉備和孫權之得勝,勝在有魯肅。

曹操敗走之後,劉備借荊州,一借無回頭,孫權一直催促他還,令魯肅去追討,又是魯肅詐傻扮懵,拖延時間,好讓劉備攻佔西川,有安身之所。造成三國鼎立之勢,魯肅是其中一位關鍵人物。

成為東吳重臣,魯肅做以上動作,表面是幫劉備,實際是幫東吳。原因是,如果三國鼎立不成,東吳是無法獨力抗拒北魏的侵略。周瑜被諸葛亮激死之後,孫權委魯肅繼任大都督一職,統領兵權。但魯肅拒絕了,並推薦無名之輩龐統接任。智者水鏡先生說: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龐統,份量不下於諸葛亮。龐統在赤壁一役,獻連環計記一功。魯肅不貪功,有眼光。可惜孫權嫌龐統醜樣沒有重用,是後話。

有料、慊厚,以大局為重,做臣子不只是聽話,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更為老細執生,就是魯肅的可愛之處。

2009/10/02

騎樓

究竟香港人有多喜歡騎樓呢?我想,大概不太喜歡。香港寸金尺土,屋子連放置一張床的地方也要計過度過,哪有容納騎樓的餘地嗎?舊時,很多住宅都有騎樓,據說騎樓有通風的功效,為住宅降溫。在冷氣尚未普遍的年代,這個功能應該很有用。不過,時至今日,騎樓好像早已成為居住面積的負擔,很多原本有騎樓的舊樓,經過改建,已經封閉了騎樓,將之歸納為大廳的一部分。八十年代及以後落成的住宅,完全不設騎樓,以窗台取代。我以為騎樓已經被時代淘汰,事實又並非如此。

近年,很多新樓都設有騎樓,聽說是標榜環保概念。我家附近的一個新型屋苑,每戶皆有騎樓,已大半入伙。這好像說明了兩點,第一,建築設計師肯定了騎樓在冷氣年代仍然有存在價值,第二,香港人重新愛上騎樓。奇怪的,是只要稍為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新住戶其實對騎樓並不熱衷。騎樓上沒有人、沒有安樂椅、沒有盤栽植物、沒有燒烤爐,唯一有的,是掛曬中的衣服。可能,住戶工作太忙,無暇享受騎樓的樂趣。有位事業有成的朋友打趣地告訴我,他最羨慕他的家傭,可以享受他辛苦供付的漂亮房子,他自己只用它睡覺。

小時候,我家是個僭建的騎樓,我蹲在鐵欄邊,遠望街道上的行車,自得其樂,滋味到可以餸飯。前幾年,到西班牙渡蜜月,與內子坐在旅館的騎樓,一邊吃早餐,一邊欣賞巴塞隆拿的街景,一樣妙不可言。原來,騎樓的吸引力不在乎你屋的大小或有沒有冷氣,而在乎你有多少閑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