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30

便祕

我喜歡將觀察比喻為吃飯、思考比喻為消化,寫網誌於是無可避免地等同拉屎。觀察和思考每天都做,像吃飯和消化一樣。近日也如是,不過拉屎,即寫網誌,就是間歇性的。因為太忙,連續幾天沒有寫 -- 我便祕了。腦裡谷著大堆想法不得其門而出,像便祕一樣辛苦。那麼,我正在寫,不是好了嗎? 不,這段不成文章,我只是在放屁。

如果有讀者看了以上文字,感到被褥,來看是看我的排泄物。請不要嬲,聽說世上極品咖啡豆是取自麝貓糞便,排泄物好不好,視乎情況而定。

2010/09/23

復甦預期與漢堡包

每次聽美國專家分析經濟復甦的預期,我都想到麥當勞裡,掛得高高的餐牌,餐牌上印有亮麗的照片,顯示各式各樣的漢堡包,一個個肥大飽滿。可是,實際上可以在店裏買到的包,其相貌又是另一回事。起初幾次光顧,客人可能有點失望,照片美化一下無可厚非,不竟人家都是做生意的,但形象和現實真的相差得太遠,令人難以接受。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忍受了。十多年前有套電影叫Falling Down, 由米高德格拉斯飾演的神經質白領,走到一間快餐店,看不過眼這個做法,與職員鬧起來,嚷著要一個與照片一模一樣的漢堡包,職員當然做不到,催化了這位白領在街頭到處開槍,以宣洩不滿。電影的矛頭指向腐敗的都市生活,但如果看得闊一點,我想,應該說是美國文化主導的都市生活才對。美國人大多是天生的樂觀派,他們相信明天會更好,愛聽美麗的預言,那怕是美麗的謊言。

2010/09/21

黑仔

時常聽人說: 我今天佷黑仔。我從不說這個,不表示我特別好彩,相反,不說的原因是我差不多每天都黑仔,不用多說。每次排隊等銀行櫃員機、超市收銀,我排的一條隊都是最慢,在街上每行到一個交通燈位,都是轉紅燈不得橫過的。不是我想得太負面,連我太太也察覺到我這個特點,她的解釋是: 我腦震波太強,影響了周遭的事物。同一部電腦,她用沒有問題,我用就不聽指領。都是我腦電波太強。

有次我下了小巴,下著傾盤大雨,打得我避無可避,到店子購買傘子,就在付錢的一秒,雨開始減弱,行不到兩個街口,還露出陽光來。我黑仔? 腦電波太強? 我開始找方法去控制情緒,例如,到自動櫃員機提錢,一次過我提二千元,這可減少堤款的次數,等於減少等候時間。還有,在超市,我亂選一條隊去排,然後刻意忽略其他隊伍的進度。電腦不聽話,就拿本書看看。不去計較太多,反而令自己得益。有約會就早十五分鐘至半小時出門,有重要工作就做百二分準備,唯有是這樣。

今晚,經過十二小時高壓工作,我找了間酒吧輕鬆一下,那間酒吧標榜有二百支不同品種旳威士忌,坐在吧台,我先後點了幾款常見的品種,那個酒保都通通找不到,可能是因為店內有太多,最後不想為難酒保,叫他做了個簡單的rusty nail 雞尾酒。選擇太少又嫌太單調,太多又找尋不到適合的。到這個時段我不想說太多理論,只知道這就是生活,別計較會快樂些。

2010/09/20

Rosemary新聞價值

名模Rosemary在拉斯維加斯,因藏毒和撞車不顧而去被捕,事件受到香港傳媒廣泛報導。年青少女,有大好前程,卻如此墮落,是一件值得關注的新聞,可是,傳媒並沒有將焦點放在她犯的事,反而將焦點放在那張Rosemary被捕後所拍的照片上,將照片放大,登在頭版。照片顯示她憔悴的面容,我第一眼看根本認不出她,不單只本地報章如此,連南華早報也一樣。我第一個反應是,有冇攪錯,重點應該是她所犯的罪行,而不是貪看明星的狼狽相以滿足讀者是憎人富貴、「你都有今日」心理。再想深一層,發覺這件事最具新聞價值的地方,並不在於那些毒品,或者車子撞毀了的東西,而是對一個個人形象的摧毀。當然,傳媒在這方面參與其中,令損害增大,新聞價值得以提高,就是將之無限複製,將這個個人形象的摧毀以倍數增大。試想,假如Rosemary撞爛了十輛車,傳媒不可能令她撞爛第十一輛。不過,至於個人形象的摧毀,在傳媒看來,這是舉手之勞,放照片上頭版的這個新聞,就像將混有梳打粉的麫粉放進焗爐,自動發大。

2010/09/17

機會成本(進階)

前天寫財經ABC,想想財經熱門詞彙,好友Foster提議,O 應該代表opportunity cost 機會成本。這叫我想,機會成本何以這樣重要。 大概是因為機會成本是一件有趣的東西,經濟學初班必讀。再想,它不單只有趣,簡直是有趣得不能言喻。假設我到茶餐廳吃早餐,成本是二十塊錢,好,那很簡單,吃完,付錢,便走。不過,等等,還有一個成本要計算的,就是機會成本。如果我不吃那個早餐,睡多片刻,刊能我就不會累,不累就不會計錯數,連累公司輸了一億元。換句話說,即使早餐成本是二十塊錢,它的機會成本遠高於二十元。

還有,如果我放棄了早餐,除了睡覺,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包括跑步、閱讀、早點返工等等,每樣都有其效益,有其機會成本,即是說,機會成本除了有機會很高,而且項目可能數之不盡。如果我是基金經理,我買的股票的機會成本往往高於實際成本,原因是永遠有更好的選擇是我錯過的。如果我是單身,追女仔固然要成本,買戲票、吃飯買單在所難免,更慘的是永遠有機會成本,可想而知。

我做每個決定,都有很多很多機會成本,而且無法預知,可能是很高很高。最後,最教人氣餒的,是機會成本從來沒有一個確實數目,可曾見過茶餐廳的餐牌上寫到:奶茶售價10元、機會成本11.5元呢? 我未見過。機會成本的實數,別人無法告訴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不單只買之前不知道,享用的時候,以至之後很久很久,都沒有頭緒。

那麼,究竟我在說著的,是甚麼? 我在講機會成本嘛,機會成本就是機會成本嘛。

2010/09/16

拿度效應


有人叫它做蝴蝶效應,也有人認為是迷信。不過,一直以來,人都喜歡尋找股市和很多不同事物之間的關係,包括家中養的金魚是甚麼顏色。雖然聽來有點不可思義,但有時這些東西比專業分析還準,真的信不信由你。以上資料是由好友Cheung提供,他認為網球手拿度是股市克星,他贏波,股市便倒楣。拿度剛剛又贏了多個大滿貫,Cheung認為是沽出訊號。無論這個預測是堅定流,我覺得將網球賽事和股市掛勾很有新意。然而,我須替Cheung申報利益,他是費達拿迷。

2010/09/15

財經ABC (下)

N for Nadal,由好友Cheung提供,他認為,自從網球手拿度贏得世界第一,對世界的運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導致金融和經濟陷入衰退。他相信,經濟真正走出谷底,要等到拿度走下岥才會出現。
O for oil
P for PIGS,歐豬四國
Q for Qur'an,絕無褻瀆或抽水之意,純粹想到可蘭經所代表的伊斯蘭世界是金融的重鎮。
R for renminbi
S for Soros
T for Tata,印度企業
U for unknown unknowns,這是指做經濟預測時,我們連自己不知道甚麼,也不知道。
V for VIX,恐慌指數
W for Wen Jiabao
X for Xiaochuan, Zhou,周小川
Y for yen
Z for zeros,天文數字尾巴的好幾個零

2010/09/14

財經ABC (上)

A for Apple
B for Ben Bernanke
C for China
D for double dip
E for energy
F for foreclosure
G for Google
H for Hindenburg Omen
I for iphone
J for jobless
K for (I'll) kill you later
L for Lehman Brothers
M for Madoff

2010/09/13

回家路上


周日過海探望甜甜外公外婆,經過半天的遊歷,兩母女回程途中,在巴士上睡著了。阿甜伏在媽媽懷裡,好像感覺很安穩。車廂內光線微弱,主要靠窗外照進來的下午陽光。巴士緩緩地開著,沒有驚動她們半點。

2010/09/12

酒樓等位


酒樓總予人耀目的感覺,一家大細來飲茶,小孩子到處走,是少不了。位候座位處擺好一排排的椅子,侍應們都穿上鮮明的制服。

等位期間,有個小朋友無聊地在座位旁邊兜圈,我拿起手機準備拍照,被他發現了,他於是躲藏起來,跟我玩捉迷藏。

2010/09/10

荷里活經濟學

單靠售賣門票,美國的戲院一定虧損,食糊原來靠賣汽水和爆穀。某程度上,這影響了戲院選擇播放的片種。青少年最愛吃零食,戲院就播青少年喜歡看的影片。戲院座位旁邊的杯座,被業界公認為多年來最偉大發明之一,原因是杯座可以讓觀眾們放下手上的汽水,在影片播放中途遏一遏、再買第二桶爆穀。

青少年觀眾對製片商亦很重要。自從電視廣播在六十年代興起,到戲院看電影的人數銳減。吸引觀眾入場,製片商花錢在電視台買廣告,而透過電視廣告最有效吸引到的觀眾群,就是青少年,原因是他們看電視的口味較為單一化,都是在同一個時段看同一個電視台。再者,青少年也喜歡購買電影相關的產品,例如遊戲軟件,可知道票戶收入,只佔製片商收入的二成,其餘的是售賣光碟、電視轉播權,以及商品版權收入。

青少年是製片商和戲院的最大服務對象,我最近自的一本書Hollywood Economist這樣說。難怪近年的荷里活製造,多是以科幻和特技為主的電影,影碟店貨架上的,不是怪獸大戰,就是卡通動畫,娛樂性豐富,內涵不足,合我脾胃的劇情片愈來愈少,像Up in the Air (直上雲宵) ,是沙漠中的綠洲。

2010/09/09

打到老外變豬頭

由經典的李小龍電影,以至近年的葉問,三十幾年以來,所有宣揚民俗意識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節,就是打到老外變豬頭、打到日本仔落花流水。日本仔角色可以找中國人扮,樣子差不多,而且省錢省力。至於老外,中國人扮不成,總要找個真的。每次看著這些老外被打,覺得好玩之餘,也十分敬佩這些演員,他們拋開歷史成見,專業地演活角色,而且個個都演得很投入。通常,老外變豬頭,要經過指定的橋段,首先,他要驕傲自大,看不起中國人,然後被我們偉大的武術家送幾拳正著的,他要表現得十分驚訝,What the hell, you Chinese pig! 繼而發火。這一發火,在觀眾來看,是會提供更多機會給武術家表演。我真的很尊敬這班演員,做民族英雄固然勁,但如果沒有這班丑角,又怎顯得他們勁。幾十年下來,這類電影共有上百部,即是說,至少有一百個這樣的老外,他們聚集起來,可以成為一種另類文化。甚至,電影頒獎禮可以考慮頒個獎給他們,不,最好是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們對緩和民族仇恨的貢獻。

2010/09/08

葉問調位

看過葉問系列三套電影後,不禁驚嘆港產電影的靈活變通,由幾個演員在不個的章節裡飾演不同的角色,當中關係錯綜複雜。嘗試將自己代入主角葉問,我鄉下的詠春師父死後,三十年後,我會再遇見他,他變成洪拳師父,居住香港。我師兄死後,廿幾年之死,我又再見他,他變成了外江佬,來我處找我比武。上一集是我父親,下一集變成我同行,茶餘飯後,被我打個落花流水,我完全識不出父親來。少年時的我,元神出竅,上了另外的年青人身,分別做了那個外江佬和洪拳師父的徒弟,並一改沉實的個性,周圍打架。現實中的我,兒子在戲中做了我的師叔公。真複雜,誰說中國人拍不出潛行凶間式的局中有局的電影呢?

2010/09/07

陳泗記、蘇永康

從前,中環陳泗記毗鄰是一間唱片店。光顧大排檔,同時聽音樂,不用經濟學者解說positive externality,也知道好。有次,我們一家人到來吃午飯,先父對正在播放的歌感到莫名,問: 誰唱歌唱得這麼難聽? 是蘇永康。越問越傷心~~,先父模仿蘇永康的唱腔跟著唱,故意醜化之。他的滑稽哄得我們哈哈大笑。知道我喜歡蘇永康之後,他一再重申,世上怎可能有人唱歌唱得如此難聽,能當起歌星來。吃罷,我到那間唱片店裡,二話不說,就買那隻大碟,他氣得沒話說。

現在,陳泗記原址已變成地盤,那個舖位已變成了便利店。

2010/09/06

靠自己

昨天看著阿甜學爬行,她早兩個星期已學會伏轉,現在伏在我床上,望著深愛的毛公仔,開始有意識向前,是媽媽故意將公仔放遠些,考考她。我看著她亂抓,纏到床單都亂七八糟,始終沒有寸進,有時還不由自主地向後移,我在旁觀,可是愛莫能助,說真的。當然,我可以抱她過去公仔那邊,這樣就沒有意思。好了,那麼我嘗試幫她爬,幫她爬這個工作原來是非常困難的,怎樣幫呢? 先上手,還是腳呢? 手腳是怎樣協調呢? 腰部又應怎樣配合呢? 幫不到,甜甜只有靠自己。對,無論父母怎樣教,成長過程之中學到的,大部分要靠自己,連簡單如爬行動作如是,其他的又怎會例外呢?

2010/09/03

誠品來港

誠品書店來港開業,對於三聯、天地以及Page One都是好事。記得當年全球咖啡連鎖店星巴克開張,很多人擔心地道的Pacific Coffee會受到競爭威脅,甚至被淘汰。實際上,Pacific Coffee不但沒有結業,反而分店愈開愈多。星巴克的來臨,確實是搶走了一向光顧Pacific Coffee的客人,它帶起的咖啡文化卻同時擴大了整體的市場,惠及Pacific Coffee。至於書店,擴張的空間可能更大。

港人買書少,閱讀更少。每年一度的大型書展,確激發了很多人的購買慾,在熱鬧的氣氛下即興購買,但書本買下來,熱忱冷卻之後,很多人就受到其他新鮮的事物吸引。即使日常營業的書店,也不在乎你閱讀與否,只希望你買。他們都將書本陳列得美輪美奐,目的是吸引客人去買。很少書店設有舒適的環境以供閱讀,更有不少書被膠紙封起,不得翻閱。在台灣誠品成功之處在於他們鼓勵閱讀,地方舒適,而且每日營業時間長,任你打書釘。

將閱讀文化帶來香港,先令客人愛上閱讀,再引他們掏腰包亦未遲。光看不買怎麼辦?唱片連鎖店HMV來港開業的時,很多人有類似的疑問。HMV店內設有多部唱機供客人免費試聽熱賣唱片,當時看似賣大包,到今日,仍然生存的唱片店所餘無幾,HMV是其中一間。

2010/09/02

神奇十五倍

我做過幾個頗為認真的市場模型,預測恆生指數的走勢,都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測不準。唯獨有一個仍用得著的,是一個很簡單、簡單到沒有人靠販賣它幹活的模型,它不理會利率、通脹、經濟產出、匯率,或者企業盈利增長等因素,只用一個數字,就是市盈率,並非預期市盈率,是往績市盈率,一個客觀的實數。這個所謂模型告訴我,指數整體市盈率,幾十年來,都在十五倍上下徘徊,高過十五倍,就是偏高,低過,就是偏低。最近讀報,無意間發現,原來美國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平均往績市盈率同樣是十五倍。真神奇,美國香港相距這麼遠,會計制度又不一樣,而且指數所表示的企業、所屬的行業都是兩回事。可能,個別企業的市盈率有很大的分別,但匯聚起來,平均化了,就是十五倍。這個現象是數學上難以解釋的。

美學上有黃金比率1.618比1,以這個比率構成的圖畫是最耐看,為何是1.618比1,而不是3比2或者16比9呢? 天知曉。十五倍會否是另一個大自然特定的比例呢? 我在網上搜尋「十五倍」關鍵字,得出的結果是: 提神飲料含咖啡因等於可口可樂十五倍,另一結果是: 阿里巴巴網頁上,有人出售十五倍變焦相機。維基百科則沒有特別解說十五倍。

我自己的一個很無聊的猜想是,十五倍本身沒有意義,它只是另外兩個重要的倍數的中間數: 十二和十八倍。十二和十八可能是個看來較更重要的立足點。有次,公司有位同事寫了個powerpoint簡報表,發現共有十七頁之後,他決定要加一頁,即使是沒有要點的一頁,我問他為何,他說十八頁較為完滿。

2010/09/01

選擇

選擇是好是壞呢? 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選擇愈多愈好。金融時報推介的新書Choice,對心理學有研究的作者則認為,我們寧願別人替自己選擇。我想,作者又有點道理。品牌、明星、評級通通門面上的東西,他們的存在價值就在於幫我們選擇買哪支洗頭水、看哪套戲,以至買哪瓶紅酒,進哪間法國菜館等等。要自行選擇嗎? 可以。你冒必要自己研究洗頭水的化學成份、閱讀多份影評,以及找多個朋友問清楚。生活上很多瑣事有太多選擇,我們沒法一一理性分析,莫說我們有這樣豐富的知識。當然,我們還有餘地去選擇喜歡哪隻品牌、哪位明星,以及相信哪個評級,如果可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