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31

股神

提起好作者,令我想起投資書經典When Genius Failed(直譯:當天才失敗)的作者Roger Lowenstein,這位前華爾街日報作者寫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盛衰,由長期資本管理的成功,以至瀕臨破產,到最後各大銀行同意挽救方案,一氣呵成,實事求是。因為欣賞Lowenstein的文筆,我再讀他較早期的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直譯:畢非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誕生),同樣精彩,是股神的傅奇,這本書沒有發達秘笈,沒有阿諛奉承,只談人物、時代與故事,是云云畢非特書籍中的一口清泉。不少人理解他的投資法,是著重股東溢利,讀這本書,我發現他更著重資本回報率,即嚴防管理層好大喜功將資本投放在低回報的項目,好大喜功可以提高股東溢利,因為可以不斷投入資本去擴大公司規模和溢利,但不能提高資本回報率,因為資本回報率是以每元資本投效可以帶來多少溢利計算,錢,應洗得洗,應慳得慳。

2009/05/30

波鞋

Pitch Invasion(直譯:攻陣)是另一本可讀性高的著作,講述二大球鞋品牌Adidas和Puma的歷史。作者Barbara Smit曾為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撰文,文筆精煉,我估計,她寫每頁紙的內容,份量等於一般美國作者的三頁。她講Adidas原本是兩個德國兄弟合辦的,在1930年代,Adidas造出輕巧的足球球鞋,在行內嶄露頭角,後來兄弟不和,弟弟自立門戶,辦Puma。之後的內容長話短說好了,我對各品牌的球鞋有較以前鮮明的印象,Adidas具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感;Puma代表南美和非洲的狂野奔放;Reebok代表英國紳士;Nike屬於城市時髦生活的;New Balance實而不華的跑鞋,老實說,論功能和品質,各品牌大同小異,不過如果考究它們的歷史,就發現各具獨特傳統,頗堪玩味。

2009/05/29

鋼鐵大王

Cold Steel(直譯:冷鋼)是近期的精彩好書,作者Tim Bouquet和Byron Ousey用敘事的筆法,描述印度藉鋼鐵大王Lakshmi Mittal的Mittal Steel對另一大鋼廠Arcelor發動的收購戰,令合併後的ArcelorMittal成為全球最大的鋼廠,Lakshmi Mittal成為英國首富。全書章節以日期為單位,佈局緊湊,情節峰迴路轉,真實的交易讀起來像小說一樣。Mittal Steel是靠收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歐的低檔鋼廠迅速冒起,要敵意收購歐陸傳統高檔鋼廠Arcelor,可以說是越級挑戰。Mittal須要與歐陸多國政府周旋,確保工人和政治家的利益;又要抵擋Arcelor法藉管理層的種族歧視;又要破壞Arcelor引入白武士的防衛策略;又要游說Arcelor股東,要成功收購殊不簡單。枝節包括投資銀行高盛和大摩之間的競爭,以及新一代企業家背負亞洲傳統觀念在先進國家的困難。鋼鐵業原來不是想像中般沉悶。

2009/05/27

六四!六四!

【南京!南京!】導演陸川下一部執導的電影,我建議是【六四!六四!】。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政治上不可能,不過,如果像南京大屠殺一樣,將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北京發生的那場政治風波拍成電影,可以讓後世更認識歷史。討論歷史的是是非非,不少人就是連發生了甚麼也不大清楚。【南】對教育後世起的重要作用,不是為了要平反甚麼,說甚麼民族大義,【南】的作用,就是將當時發生的事情。用兩小時的時間,呈現在觀眾面前。南京大屠殺發生了多年,死了多少人、殘害多少婦女,中日兩國至今尚未有共識,一般人都不懂得確切的經過,那些重要的歷史議題,還是留待歷史學家去討究。就是當大家為口奔馳,合乎常理地庸碌過活之際,【南】讓大家在兩小時內,好好想像一下二次大戰時期的中國。沒有實證、沒有判官,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是一件藝術品,不可以百分百現實。不過,這件藝術品啟發人心,讓每個觀眾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道德判斷以及感受。至於六四,將之拍成電影,讓普羅大眾在自己的心裡作出衡量,平反與否每個人心裡有數,這樣別具意義。

2009/05/20

懷念任總

懷念任志剛當金管局總裁,是個人情感上的。收錄在《財經拆局2》、我唯一的太空科幻小說,當中的一個角色,就是以任總作為藍本。這個角色是香港的金融機構之首甄總,冷靜、決斷的甄總,以我自己為第一身的主角則浮躁、凡事思前想後,兩者成對比。如果不是有現實版的任總,虛構中的甄總可能不一樣,結局也可能要改寫。換轉是個特首傀儡當金融機構之首,可能搭上直升機拋錢落維港兩岸的,不會是甄總,而是愛出風頭的特首。而拋下的銀紙,其圖案是甄總親手設計的,如果改動了情節,便再沒有親手摧毀自己建立的東西那份悲情。要不是甄總每有大事件都向傳媒解畫,由一開始,主角也未必選擇前去找他幫忙,無法阻止外星人侵略地球,一切就完蛋了。間接地,任總拯救了我小小的幻想世界。

2009/05/18

泰坦星的海妖

馮內果早期的作品《泰坦星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是一部太空科幻小說,講述在太陽系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當中有時空穿越、火星人侵略地球、水星漫遊以及在泰坦星定居。泰坦星是土星的其中一個月亮。主角年輕時繼承父親遺產,成為美國首富,後來被徵召到火星當兵,準備攻打地球,轉折地,他到了水星,之後又返回地球,最後被遣送到泰坦星,他在那裡覺悟人生。我一向喜歡馮內果作品,可是這個故事太虛無縹緲,我實在看不明白,有趣的橋段倒有兩個。

話說主角的父親本來是個酗酒的窮漢,是靠買股票發達的。他打開聖經,依照句子中的續對英文字母,追索上市公司的名稱。由首句開始: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heaven and the earth。他就依次投資以I.N.、T.H.、E.B.等為名稱首字母的公司。首個投資是International Nitrate,次個是Trowbridge Helicopter,跟著是Electra Bakeries,如此類推。他每次都賺夠一個開後沽出,逢買必升。財富便是這樣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暴升。

又話說,他乘坐一架自動行駛的太空船,由火星開到水星。可是,這隻太空船著地之後便無法再起飛,無法帶他離開這個荒蕪的星球。無法再起飛的原因,是飛船是預設好,只能向下降的,不能回升。怎算好呢?主角想到個好辦法,就是將飛船上下翻轉。於是,船底的感應器感應不到陸地,以為可以繼續降落,便繼續向下,但由於它已被翻轉,對它來說是向下,實際上是向上,就這樣飛出水星。

2009/05/15

主流意見

平心而論,特首昨日在立法會的六四代表論,某程度上是對的。「事件發生咗到而家已經好多年,其間國家喺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驕人成就,亦都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我相信香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會作出客觀評價。」在我個人的觀察,這句說話雖然不至於反映每個港人的意見,也很貼切地反映今日香港的主流意見。對,有很多道德高尚人士仍然對六四事件很反感,不過,也有不少人想法較為實際,他們沒有甚麼政治使命、理想,他們只求生活安穩,每日為自己和家人勞碌。我個人的觀察是,後者佔多數。對六四的態度每個人都不同,但即使是口口聲聲要求平反六四的市民,他們又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多少,至多只是每年一晚的時間。說實話,「平反六四」和「實行民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很抽象的概念,聽說是好東西,香港有的話,固然好,不過,如果沒有,又沒有甚麼大不了,明天一樣要一早上班,一樣地生活。這些「高層次的問題」,還是留待幾百萬年薪的高官去處理,他們飽讀詩書,又識英文,應該拿出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告訴我們要不要平反,攪不攪民主,而不是倒轉頭問我們怎辦。我主觀地相信,以上的意見都是香港的主流。

2009/05/11

非誠勿擾

嫌【南京!南京!】太沈重,不妨談談另一部大陸電影【非誠勿擾】,劇中講述一個中年男人徵婚的故事。非誠勿擾,就是男主角徵婚啟事的主題,也是他徵婚的心態。可惜,大城市裡,應徵的女士不是崇尚物質,就是滿有機心。男主角沒有事業成就,有個應徵者毫不客氣地將他比喻成「跌破招股價的垃圾股」。機緣下,來應徵的有位漂亮迷人的空中小姐,男主角滿腦疑惑,交談下才知道她另有心上人,是個有婦之夫。做人情婦,她希望總有一天得到名份,都是空等,來應徵是為了找個心靈依靠。電影表達在大城市生活的一代,對婚姻關係的迷失。日本在劇中也佔據重要地位,就是作為中國人的避世天堂。遠離繁華的上海,到純樸的北海道,男女主角才能重拾真我。清新雋永之作。

南京!南京!

電影【南京!南京!】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後出現的照片,字幕說明每個角色的生死年份,大部份都死於1938年,最後一張是屬於一位小孩子,字幕說,他仍然活著。這個場面令我想起,片中的一句對白,我認為是全片的精髓,就是當一個中國人臨上刑場的一刻,和日本軍官說的一句話: 我太太懷了新孕。這個又呼應了影片較早前的一幕,當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被日軍處決前,眾人喊道: 中國不會亡。這三個畫面串聯起來,就是說,任你日本仔殺,中國人始終薪火相傳。

戲中,亦展示了何以日軍進行大屠殺,原因不涉種族仇恨,而是實際上有需要 -- 在侵略中,日軍人數遠少於中國人,有一幕幾名日軍在教堂內與成百上千的平民對峙,即使平民已表明投降,日軍還是急急召喚援兵,嚇得一額汗。要管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供應衣食住,又確保他們不作反,對於人丁單薄的日軍來說,是很困難。我不知道屠城的真正原因,但【南】似乎引導我向這個方向想。至於強姦婦女和強徵慰安婦,無論如何是純粹為了發洩,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傳染性病,對日軍本身也有害。

博客量子說,擊鼓祭祀的一幕拍得漂亮,我覺得,漂亮到令我有點心寒。我想,我不希望自己有機會親眼在本土看見這一幕。我害怕有朝一日,日本再次侵華。開戰與否,在歷史上,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不能說日本今日較以往文明開放,就可抹煞這個可能性。日本侵華是地理環境使然,時間上要配合世界政治條件。說不定。

2009/05/06

陳年‧普洱

我家「六代南無」,代代承傳,都是幫人打齋祈福的,祖業到曾祖父才放棄,改為從商。曾祖父的生意很廣泛,養豬、養魚、養蠶(以製絲綢),及造酒。各業務之間具互補作用,桑葉和豬糞用來餵魚,造酒殘餘的米渣用來餵豬。在民國時期的順德,這種經營方式已很普遍,家山有福,曾祖父的生意暢旺,買下多少住屋和農田。曾祖父的兒女之中,我阿爺排行第四,身壯力健,兼識字,是個好幫手。年少時的阿爺,時常到河邊擔水以供釀酒之用,也負責文書。其他兄弟各有所長,家庭生活總算融洽。可是,村鄉裡各戶之間,為了小事時有衝突,我家往往成為眾矢之的。

有次,一位可鄰的鄉民修建房屋時,失足摔倒,他窮,沒有自己房屋,每晚都在祠堂借宿,曾祖父和阿爺路見意外,連忙將傷者抬入祠堂,再請醫生跟進。不幸地,過了幾天,傷者不治。有鄉民竟然發難,不滿祠堂裡有死人,怕敗壞風水,且將責任歸咎於我曾祖父和阿爺。事件愈鬧愈大,最後,村長出來調解糾紛,要曾祖父在祠堂攪場盛事,切燒豬、放爆竹,才平息事件。

鄉民的無理,有時發洩在言語上,甚至動武,阿爺有次耕田,被人用銼頭攻擊其膝部,痛得他拐著走,拐了幾個月。經過多次挫折,阿爺想,與其困在鄉間,不如到大城市闖闖。經親戚搭路,阿爺找到個生意合伙機會,於是賣掉十二頭豬,拿著三千元到香港來。阿嫲帶著三歲大的兒子--我爸爸隨後到步,時為1948年,中共建國前一年。

新生意是茶葉批發,供給茶樓。合伙人共三位,每人三分一股份,一個負責推銷、一個買茶,阿爺是外行,只當得上簿記。不久,人家嫌棄他貢獻少,要求他退股,阿爺只好自立門戶。於是,聘請個懂茶葉的伙記,自己負責推銷。

當時香港茶樓規模小,樓面面績與今日的茶餐廳相約,但數目卻遠較今日的茶樓多。茶樓向茶行入貨,單多量少,茶行的工作繁瑣。阿爺的客戶集中在香港仔和筲箕灣,一東一西,他穿梭於這兩個區,續間茶樓叩門。後來,業務擴展至新界元朗,阿爺每天的路程愈加遙遠,可知道當年交通未發達,一來一回已大半天。

幸好,生意還算不錯。向來,新界的茶樓都派買手前來港島的茶行入貨,買手選擇幫襯哪間茶行,茶行要吸引買手,唯有給買手多少油水。阿爺的做法是他直接與茶樓老闆接洽,繞過買手,茶樓老闆都歡迎阿爺。

茶行打穩陣腳,可是波折重重。茶行這門生意的特性是數期長,茶樓拖數普遍,不時有茶樓因結業而走數。為分散風險,阿爺發展另一門生意,就是養雞。起初,阿爺以為自己有養豬經驗,養雞應該沒有問題。後來才知道不容易,難關有天災,又有人禍。

阿爺的雞塲位於上水金錢村,租下地來,營運了幾個月,才發現業主是假冒的,真正的業主另有其人,而她又要收回土地。阿爺被法庭下令遷出,一時間要遷徙,不知可到哪裡去,雞塲面臨重大損失。住在隔壁有位又聾又啞的老人,人人都叫他做聾啞叔,他仗義相助,借出自己已空置的雞塲和房屋,直至阿爺找到新地方。

颱風瑪麗襲港,連雞塲的鐵片蓋也吹翻。一旦淋雨,雞就容易生病,一生病就賣不到錢。風大雨大也一定要將牠們安置來乾爽的地方。雞生蛋,蛋生雞,這門生意理論上是一本萬利,可是,理論和現實總有一段距離。養雞的日子,茶行的運作一直沒有間斷。阿爺和阿嫲要分開住,阿爺管理茶行,阿嫲留守雞塲,一個女人養起三千隻雞。

說回茶行,一個錯誤決定,茶行就破了產。爺爺與幾個朋友投資開辦茶樓,希望靠自己持有股份的茶樓,茶行可保證一定銷路。怎料,新茶樓開將一個月便玩完了,主要的股東拿走了那個月的營業額,欠下供應商的賬和工人的薪水,逃之夭夭。茶樓開將時大量存入的茶葉收不到錢,茶行又被茶莊追數,茶行只有破產。

相士批命,說阿爺「有病,有藥」,意思是阿爺一生多波折,但危難中總遇貴人打救。之前有聾啞叔,現在有高佬馮和鍾就叔,是阿爺生意上的兩位好朋友,一個協助存倉,另一個借錢。讓阿爺不久便重整旗鼓,恢復茶行。

茶行的貨倉設於西環一橦唐樓二樓,一個峽長的住宅單位,幾百尺地方擠滿了大包大包茶葉,裝茶的棕色麻布袋有半個人長,茶包一個疊一個,高至天花板,全屋大部份地方都被茶包圍著,這間屋也是起居飲食的地方。就在這個茶包陣中,我度過一段愉快的童年。

上星期六,我探望阿嫲,她仍然住在那裡,阿爺過身有十多年了,茶行一早沒幹了。唐樓也遭政府屋宇署多番下令清拆僭建物,單位面積也縮少了很多,茶包也不覆見,可是,每次到那裡來,我總不其然嗅到淡淡的茶香,是普洱香。

那個下午,夕陽斜照到屋內深處。陳年舊事,阿嫲一說就半晝,當中未盡人意的十有八九。聽著阿嫲細說當年,如數家珍,我決定將之記錄下來,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