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球股市資金充裕,相信恆指有力挑戰新高。」類似的評語言猶在耳,環球股市突然因信貸緊縮而大幅調整。說明資金充裕並沒有任何預測性,去支持未來股市上升的論點。原因是資金不但可以流入流出不同地區,更可以迅速膨脹萎縮。回顧股市時,在已經知道升市結果時,去找原因解釋,說資金充裕,是一定對的。但若要預測股市,因為今天資金充裕而斷定明天股市繼續升,茶怪想,是一個大膽的假設。
人總是對意料之外的事情感到不安,嘗試基於已知結果,去找一個合乎常理的解釋,併砌成一個有前因後理的「故仔」,易明易記易講,安樂地作事後孔明。一位社會學者說,人並非理性動物,而是一種試圖將事物合理化的動物。可惜,自己認知的往往比想像中少,在構思「故仔」的過程中可能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因素,更否定了機緣巧合。這種思考方式很易受所謂「光環效應」 (The Halo Effect)所誤導。
每天股市上上落落,就苦了財經記者和編輯去tell the story,例如早上電視台引述美國通訊社的報導,跌市時說原油價格上升影響消費者信心,升市時說原油價格上升,石油相關類股份帶動大市造好,而不肯接受市場的複雜性和不可預知的本質。「光環效應」就是令人莽斷,升市時,誤以為所有因素都是利好的,包括油價上升; 跌市時,以為所有因素都是利淡的,亦包括油價上升。
新書The Halo Effect解釋光環效應,作者Phil Rosenzweiga扮演devil's advocate角色,挑戰傳統企業管理學思維。如果你喜歡Built To Last和類似有關企業成功之道的書,The Halo Effect不容錯過。
7 則留言:
我阿女話:打仗呀!商業戰...兩國開戰了!
(阿女今年十一歲)
lotaitai話:戰爭可能死傷無數......
lotaitai, thank you for your and your daughter's comments.
Agree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halo effect'.
Sometimes, i think those 'financial actors' just try to meet the demand (or ease the mind?) of the mass public, those who want an explanation of the current events.
May be it is why 'smart investors' always remind people not to hear from the 'actors'. Haha
You bet.
寫的財記,日子固然難過。拿著稿件,在大氣電波中逐隻字讀出來,感覺也很精神分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試過就知那是甚麼的滋味。
所以,self-rationalization,我一般應用在自身感情事方面,反正無人吹得我漲。
我最Buy Ed Seykota 果句:
"Everybody gets what they want (in the market)"
市場行為正是市場需求所做成。大部份散戶只是想要個 number 同埋talking point,此乃財演當道之低蘊也。
我認為這個不單是散戶或財經明星的問題,而係所有人的思考傾向,包括專業人士,例如mckinsey、wall street journal、大行,ceo,大家都要小心halo effec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