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6

Seeing is Believing

有人說「只相信看見的」,即是說只有罷在眼前,才是真憑實據。我不同意。我認為「你相信甚麼,就會看見甚麼」,看見是主觀的選擇,因為這個世界有無限的東西可看,你偏偏將注意力放在某處,這已有了取捨。我不愛到人多擠迫的地方,這個心理也投映到我拍的照片上。在拆禮物日下午的維園,工展會的門外,本應看見很多歡樂的面孔,我看到的,總是不安、焦躁的表情。在等朋友的三位姐姐感到不耐煩了。小朋友跟媽媽血拚,拚得累了。另外,我也放享開心的照片,有兩姊妹把臂同遊,還有菲律賓和印尼人在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社群。



2009/12/24

人之患

孟子說: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高老師喜歡在自己的網誌上自嘲,說自己是人之患。如果說所有做老師的,都是人之患,我想,這是錯誤理解了孟子的意思。做老師的,教育學生是職責,有老師不教人的,是失責。孟子的說話重點在於個「好」字。好為人師,是指喜歡教人。喜歡教人又有甚麼不妥呢?

最近遇到比我年紀大約十年的朋友,有個喜歡教人環保,總要迫人將所有可能循環再用的東西都循環再用,以至一個膠飯盒。又有個喜歡教人選購電子產品,一說就說了半餐飯的時間。由於他們會屬於前輩級,沒有人會逆他們意思,就算有多不情願也得應酬下去,只有在心中怨道:「關你咩事」。

好為人師的熱情,根據我的觀察,是會隨著年紀增長的,好為人師者總愛在後生輩面前,充當救世主、地球之友、萬能專家,最精明最醒目的人,視其他人為沒有思想的流氓。看著他們的態度,真教準備步入中年的我引以為戒。所謂人之患是甚麼意思呢?

從宏觀的角度看,好為人師主導了歷史上的多少戰爭,隨了資源的爭奪,好為人師就是人類鬥爭的底因。霸權主意,就是迫別人接受你自己的一套思想與行為,是一個文明硬要侵略另一個文明,「跟我的做法吧,我的一套最好」。

人之患,從社會的層面看,也是麻煩多多。我常想,我每天用十六小時去處理我的問題,好為人師的你,怎可能用短短十五分鐘的吃飯時間,就能幫我解決呢? 只會徒添我的煩惱,此其一患。

另一患是好為人師者自己承受的,好心教人,可惜沒有人聽教,各有各主張,好為人師只有自找沒趣,何苦。

當有人向我求教,我可盡心回答。當他人沒有求教於我,我絕不要給意見。聽來有點自私,不過,的確可減少人之患。

2009/12/22

早點回家

冬至是個很溫暖的節日,它是一連串家庭聚會的頭炮,之後的聖誕、團年、新年,以至元宵接踵而來,冬至充滿期望。我沒有每個星期都與家人聚會一次的習慣。總覺得每年大小節日,家人各個生日,都足以令每個月都有見面機會。冬至更是聚會必到,所謂冬至大過年,我想,沒有甚麼根據,只是出於每個期望子女回家的父母的主觀意願,不過,冬至的確有它的吸引力。聖誕有聖誕老人、有宗教意義,新年有財神,有利是,唯獨是冬至沒有別的目的,別的主角,只是為了一家團聚,家人就是主角。沒有人會祝福別人冬至快樂的,我只有祝你冬至早點回家。

2009/12/15

希希與晴晴

朋友間的兒女多取名為「希」或「晴」,男的多叫希希,女的多叫晴晴,或者同音字。父母花盡心思為子女改名,當中各有各用意,每個獨立例子,背後的原因,很難說得準,不過,當某個名字成為熱門,便是個社會現象。我們中國人改名,著重意思,某程度反映父母對子女的祈望,而期望又受父母身處的環境影響。以前,多人改的名字是「健」「康」「國強」,我想,正反映上一代社會,衛生環境較差,孩子多病痛,所以父母都祈望子女健健康康,當時國家不是太強,所以想要「國強」。輝、偉、耀、基、榮、華、富、貴,還有阿威,都多人叫,反轉來,就知那個年代,個個都望子成龍,出人頭地。到今日,希希晴晴又何解呢? 我想,是我們這一代面對的前景太灰暗,所以都想下一代有希望,和看到晴天。網友安尼,說我凡事都用經濟學去解釋,我想,我也不算吧,我又不是經濟學教授,犯不著為它推銷,以上的分析見不到一個錢字。可是,想深一層,改名這個問題,又有點經濟學元素。父母對子女有千萬個祈望,又要健康,聰明,又要有成就,幸福快樂等等,數之不盡,但改名只可以最多兩個字,是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啊。

2009/12/06

說來話長

早前想當年,說到我的舊同學華源,後來用谷歌搜尋器找到了他的下落,原來他住在美國加州,當半導體工程師,之後我們交換電郵,互通近況,不亦樂乎。恰巧,有另一位舊同學阿嘉到加州公幹,他透過我聯繫上華源,順道探望他。從阿嘉帶回來的照片可見,華源生活相當美滿。

華源托阿嘉帶了一份禮物給我,真是太客氣,十年如一。禮物是一部相機,是手動對焦,自動捲片的半自動菲林機,佳能T90,連原廠24mm廣角鏡。翻查資料,發現它來頭不小,二十年前EOS系列未成主流之時,T90是佳能邁向自動化的一大突破。

人說有些人有中獎命,抽獎很少抽中我,不過,我倒有收相機命,除了先父給我的藝康FM2,做報館時,採主吳先生,也給過我一部前蘇聯製的Zenith。我不是收藏家,家中連可供放相機的空間也不多。不過,拿別人的相機拍照,感覺特別,好像用機主的眼睛看世界。華源眼中的世界是怎樣呢?

就此,我特意問他少時的住處在哪裡,嘗試藉他的相機,找回他對自己社區的觀感,這開始了我這個自我派遣的任務。

可惜,第一次拍攝失敗了,我不懂運用廣角鏡。我慣用自己的50mm平鏡,廣角鏡屬於另一種視野。怎去拍,我想了又想,頗費思量,有次帶了一瓶啤酒到海濱沉思,想足一瓶酒的時間。敲定了,第二次拍攝,感覺良好,以下我來分享幾張。







2009/12/03

我冇錯

要錯,是曾陰權的錯,是民建聯的錯,是社民連的錯,是甘乃威,他無藥可救。唐英年錯,梁振英錯,高地價錯,高鐵錯,高錕都錯,最錯是肥彭,他無恥,他要香港死。布殊,格老夠離譜,攪錯的,不要漏了大戶,我一買就跌,一沽就升,我讀招股書,讀年報,讀信報,大戶不讀的,我通通都讀,大戶讀的哈佛,我偏偏冇得讀。這不是我的錯,是爸爸的錯,他錯在窮,他不錯,錯在社會的貧富懸殊,錯在堅尼,唔係,堅尼唔係足球員,堅尼系數。我冇錯,錯在港男港女港孩港元,錯在中英聯合聲明,鴉片戰爭,毛澤東,蔣介石,羅斯福,索羅斯,俄羅斯。等等,索羅斯,係你,你個賤人。我冇錯,錯就錯在做得太好,好到所有人都妒忌我,我老細,我朋友我家人,所有人,因為我做得太好。我冇錯,做錯的肯定不是我,很簡單,錯我知嘛,既然明知是錯的,我又怎會做呢,common sense架嘛。

2009/12/02

人人上市

上市公司用股票去做收購,政客用諾言去買選票,只有消費者才會用錢去買東西。相比股票和諾言,錢是最實在的,即是說,消費者的交易是最低等的--硬掘。我死慳死抵,買個LV有多了不起呢?我花了的錢愈多,失去的錢就愈多。如果人可以發股票,你說多好,假設月入二萬元,一年賺廿四萬,以十倍市盈率上市,市值二百四十萬,集資二成,則四十八萬。甚麼都沒有做,已有兩年收入,而且派息隨心。收入愈高,股票愈貴,再發股票所帶來的攤薄效應就愈低。換言之,如果我可以發股購物,買一元價格的東西,可以付出少於一元。以個人作為上市單位,誰來信你呢?要找一班會計師、律師和投資銀行家支持,費用太高。幸好,房地產信託基金教曉了我怎麼組合資產上市,分攤上市成本。多個人亦可以被組合成為「人產信託基金」上市,例如將廿五歲海歸派銀行家們,組成「中國新希望人產」,或者將五十歲八十年代明星們,可組成「再會紅館人產」,幸幸福福的一家人齊齊上市的,就是「幸家產」。人生際遇有高低起落,同股票升升跌跌,有分別嗎?無論如何,現在,人不能上市,市盈率只可以是一倍,就是老闆用我的人工的同等價錢,買斷了我。

2009/11/30

吉百利

在電腦特技的協助下,兩個小朋友做出鬼馬的表情,看過吉百利朱古力的有趣廣告,我有衝動買排吉百利來吃,可是,當我看見便利店貨架上的吉百利,藍色的包裝紙上蓋滿灰塵,便打消了食慾。這樣好的廣告都無助於增強銷路,是對吉百利判了死刑,至少在香港是這樣子。我再記不起上次吃吉百利是何時,品牌的印象仍深,只是小時侯的情誼。卡夫向吉百利發動收購戰,我想,應該是好事。企業管理技巧,有種叫shit stirring,顧名思義,是攪屎,就是當一個行之有效的架構存在得太久,管理就開始腐朽,人開始懶惰,不思進取,於是便需要攪屎,攪,情況可以變好,可以變壞,但好過不攪。若果吉百利被收購,攪一攪,可能攪出一翻新氣象。

2009/11/25

點給泛民


十個救火的少年,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先後退出,是多麼現實,不過,最抵死的不是這樣,而是到最後,堅持入火海的三位少年,反而被大眾非議,抱怨他們沒有一點用處。年少時的我,聽這首歌,上了一課。

2009/11/24

主席報告

親愛的股東:

我為你們貢獻了半輩子的心血,雖然經過了二十年,公司仍未轉虧為盈,距離派息日子,路途仍然遙遠,但我一向「企硬」,總會有一天達到理想。在此之前,各位股東,請你繼續持續我和我的一班下屬,他們都是盡心盡力的。

近日,有董事發起特別股東大會,計劃重新選舉董事和主席,用所謂公投的方式,去表達公司爭取盈利的決心,作為主席的我,是不贊成的。要公投,就必須拿出數據去證明此舉有利,沒有經審核的會計賬目證明要攪的話,寧願不攪。再者,如果要重選,萬一,我說萬一,我落選,誰來帶領公司,達標的日子豈不是遙遙無期?對,我說了即使在我的英明領導之下,達標路途依然是遙遠的,但有我和我的兄弟班,始終是股東喜歡見到的,都見了這麼多年,便繼續這樣下去好了。我不為自己,也要為兄弟們的飯碗著想。

至於數據,我還可以拿出有力的數據來拒絕公投,公司連年虧損,證明公司需要我,愈是沒有進程,愈需要我,這是不容置疑的,根本沒有重選的需要。

好了,讓我介紹一下,來年的公司大計。為了達致盈利,股東須出一分力,相信沒有股東會反對。我呼籲所有股東一月一日上街,幫公司推銷。七月一日推銷已成慣例了,效果亦相當好,向盈利目標又踏前了一步,股東們,你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來年一月一日的大推銷,更需要有你的參與。明年、後年以及大後年,努力拚搏、企硬,再企硬。要達到理想,靠你們了!

民主有限公司

2009/11/15

買餸


今晚打邊爐,吃得很飽,隨了多謝內子精心處理食物之外,更為自己到街市買齊餸菜感到滿意,沒有踏入超市一步。我喜歡逛街市,食物新鮮,選擇多,份量由我決定,而且和菜販魚販交易,充滿人氣,和他們談話中也加深了我對食物的認識,買起來份外有滿足感。而且,有些東西是不會在超市出現的,例如余均益辣椒醬,逛街市常有意外驚喜。

2009/11/14

海潚與英隆

家族生意的弊端在於小股東的利益受不到保障,這是老生常談。金融海潚暴露了的,卻是股權架構的另一極端所產生的問題,就是沒有大股東的公司,所謂公眾公司。我想,在家族生意,家族可以欺凌小股東;在公眾公司,可能,所有股東都被欺凌,因為沒有單一大股東,話事權便落在管理層手上,管理層都是打工仔,都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著想。金融海潚的部分成因,在幾年前的英隆Enron倒閉事件,已看出端倪。

Conspiracy of Fools一書,作者是資深記者,他搜集大量資料,用六百多頁故事式的敍述手法,道出這件發生於2001年的驚天醜聞的來龍去脈。英隆是美國能源巨企,科網起飛的九十年代,業績優良。憑藉的是管理層的進取和創意,可惜進取和創意用錯了地方,用了過度擴張和在會計變戲法上。例如由能源擴展到水務到固網電信,在會計上,將項目發展的收入提前一次過入賬,又將不良資產售給關連公司,以圖利用會計制度的灰色地帶,隱藏大量負債。英隆的行為本來可以被監督,可惜,會計大行Arthur Anderson為了避免得罪自己的最大客戶英隆,隻眼開隻眼閉。

英隆的失敗,歸根究底,是管理層為了自己的花紅,年年要追業績,不惜騎劫了公司,出賣股東的利益。董事會又沒有大股東,對公司的問題,針不到肉,都是得過且過。公眾公司有這樣的弱點,應該怎麼改善呢?我沒有答案,不過,對美國奧巴馬限制薪酬的用法不感樂觀。股權架構的利弊,表現出人性的本質,在每種制度下,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鑽空子。

2009/11/06

首富

近日讀報,看到很多中國富商,憑著其持有的股票大幅升值而變成首富,有個還說「三分鐘成首富」。三分鐘,聽起來有點超現實,三分鐘前,還是為很多事情煩惱,三分鐘後,進入另一個境界,開始要主動找事情來煩惱,否則,就沒有甚麼須要煩惱。做了首富,嗯,我要開始寫自傳,茶怪傳,無錯無錯,三分鐘之前我從來沒想過寫,公司年報我也是找別人代勞。現在可不同了,寫下自己的奮鬥史,感化年青人,新一代太急功近利了,世界沒有不勞而獲的,做首富不容易。好,下一步,我要創立慈善基金,做點善事,以前我從不捐錢,我每捐一元,複式增長率計算,幾年之後就會失損幾十元,現在何必太計較,說不定,某大學的大樓會以我的名字命名,流芳百世,茶怪樓,原來茶怪除了搵多幾個臭錢,還這樣重視知識,我一向都著重知識。等等,讓我看看報價機,看看股價升了多少,呀,看來我這個首富,應該長做長有。是時候想想,首富式的生活,身為首富,應該有與別不同的生活模式,美國首富喜歡打橋牌,香港首富鐘意打高球,台灣首富愛跳舞,至於中國富首...三分鐘之前,我只有想著搵錢,別無其他興趣,打高球只不過是來迎合別人的興趣罷了,讓我想想,對,我剛出來打工時,喜歡和三五知道打桌球。中國首富就是要打桌球的,我要桌球從此成為中國上流社會的玩意。下星期約幾個記者來,採訪我,拍幾張我打桌球的英姿,中國首富應該有這樣的氣派才對。有電話打來,是記者,即管問兩句,「茶總,你好,你對成為中國第二首富,有何感想呢?」「第二? 我不是第一嗎?」「剛才,另一隻股票111121無比敵,急升,所以...」啊,原來我這個首富夢,做了只有三分鐘。米住米住,打電話給經紀梁,叫他追兩球無比敵先。

2009/11/05

迪士尼

上海有了迪士尼,香港的要來幹嗎?香港迪士尼的最佳發展方向,我想,是興建豪宅。這是最切合香港的經濟需要的。因為帶動香港經濟的始終是地產,而地產的重心在於豪宅。香港終於可以在美國文化中,不再扮演OEM的工廠來料加工這個角色。迪士尼的設計、品牌,全部不屬於香港的,所以,他喜歡在哪裡開樂園,就到哪裡都可以。但在今時今日,建豪宅,全世界哪個地方比得上香港,連國際貨幣基金會都點名讚揚香港在這方面的成就。上海能嗎?七萬元一呎不是少數目。有了「君臨迪士尼」(項目第一期)、「迪士尼之顛峰之作」(第二期)和第三期「富甲米奇」,富豪們可以享受每晚最近的煙花、無敵大海景和二十分鐘直達中環的交通配套,管理處又有唐老鴨和高飛狗做看更,最重要是,會所有一整個迪士尼般大。升值潛能當然高。政府方面相信大力支持,可以賣地價賺錢,填補之前的損失。曾特首可以說,「市民是負擔得起買樓的,只要你不住在迪士尼就行。」

2009/10/29

廚師與食家

上帝很公平,懂烹飪的永遠不懂得品嘗,食家不可能是廚師。煮和食,雖然看來是一氣呵成的動作,但實際上是兩種語言,就好像巴別塔倒下之後的人類,雞同鴨講。這個現象的成因,是來自個人出身。籠統地說,廚師出自窮家子弟,年紀輕輕就要開始拜師學藝,浸淫十幾年才能成為大廚。廚房充滿油煙、又熱又多粗重功夫,富家子弟怎能忍受,但偏偏就只有二世祖才有經濟條件,在年少時開始品嚐珍修百味,食遍中西南北。你要評魚翅,務必試過天下間最美味的魚翅,才行,下次又到說紅酒,窮家子第哪有福氣,去累積這樣的味覺閱歷呢?煮食分家,問題就來了,兩者都無法知道事實的全部。食家葉一南在其專欄問,為何廚師煮給客人吃就猛落味精,煮給自己和伙計吃就絕手不落呢?答案可能與上述的斷層有關。一南可能忽略了這點的,因為他是少數能煮識食的食家。

2009/10/26

上次肚餓是幾時?我想了很久,大概是幾年前參加毅行者途中。我永遠都記得支援站熱蕃茄湯的滋味。饑餓在我們這一代已經大致上不成問題,新聞報導說,食物殘渣是香港垃圾的一大來源。在上世紀初中,交通運輸未發達,而且戰爭連年,饑餓是人的一大挑戰。在英國作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篇短篇小說裡,就有講過有關饑餓的故事,說一輛火車因有雪困在郊野幾天,乘客便商議人食人,他們用選舉的方式,首先推舉幾個候選人,然後一人投一票表決,選出誰會成為下一餐美食的食材。馬克吐溫大玩黑色幽默,我喜歡的美國作家馮內果據說也向他偷師,這裡將人的文明與本性形造成強烈的衝突。中國國學大師季羡林,在其回憶錄《留德十年》,形容饑餓為在戰爭中最可怕的事情。二次大戰中,季羡林在德國研究多國語言,敵方轟炸機在天空上亂擲炸彈,也不及長時間的饑餓折磨來得難受。他當時的筆記,還記錄了不同文化宗教裡,描述地獄,都包含饑餓這種痛苦。食物豐盛今日,肚餓已經成為了生詞、古字。

2009/10/22

建國小事

電影《建國大業》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共產黨宣傳片,不提也罷。可是,片中有兩個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都是有關毛澤東的,是真是假,無所謂,至少是編導的心思。

第一件事,一個晚上,老毛在一間小木屋裡與幾個同志,商討建國大計,其間,老毛將屋內僅餘的一支蠟燭吹息,全屋變成漆黑,同志們嚇了一驚,問怎麼辦,老毛答道:「我要留下半支蠟燭,今晚我還要為新華社寫評論,沒有照明不行,現在開會只需用口講就可以。」同志們都不知應對,其中一個說:「是開熄燈會嗎?」哈哈大笑幾聲,大家便繼續談。我想,開「熄燈會」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熄了燈,誰都看不清潔誰,提出的意見就變成匿名的了。主席無需要受論者的身份影響,公平地取捨,發言者亦無需忌諱,無需考慮身份地位,可以實事求是。毛澤東開熄燈會,反映他是個開明的領導。今日,英明的領袖也應該是閉上眼睛開會的。

第二件事,是有晚開飯前,為老毛煮飯餸的廚師,要求接見,只為一睹老毛的風彩。老毛收見親民一番,贈廚師一支香煙,廚師把香煙夾在耳朵上,說是主席送的,捨不得點,老毛將自己抽剩的半包香煙都給了他,廚師十分歡喜。過了幾日,國民黨戰機空襲老毛根據地,炸彈落在老毛不遠,解放軍急急找躲避,唯獨是那位廚師,記得廚房遺下了主席的早餐,奮不顧身返回廚房去取,結果被彈死。解放軍在內戰中死者無數,老毛卻親臨拜祭廚師的墳墓。我想,老毛在那刻有否感到有點內疚呢?假如他沒有對那位廚師那麼好,廚師沒有感到恩寵,可能只會跟隨軍隊照常撤退。我想,有時人與人之間保持一點距離,君子之交,可能對大家都好。

2009/10/16

寧願安少兩個燈泡,換一屋通明

有這樣一個特首,我作為香港人感到蒙羞。庫房的錢應該用在有需要的地方,而不是讓當權者為所欲為。曾蔭權應該為燈泡券利益輸送事件負責。比起梁錦松買車事件,這次燈泡事件涉及的金額更大,比起甘乃威事件,這次的受害人更多,是七百萬。七百萬市民除了被迫利用屬於自己的財產,幫襯曾家,香港辛苦經營的企業家,也遭到不公平對待,為什麼要津貼慳電膽而不津貼慳水花洒呢?想找生意的,豈不是個個都要將自己個女嫁給高官子弟,上樑不正下樑歪,從此,香港的法治、公務員的廉潔蕩然無存,香港再有幾多個甚麼支柱產業,幾多個甚麼樞紐中心,都是徒然。

2009/10/14

孔明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道理是完全說不通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是超級英雄,等於今日漫畫裡的超人。我試用筆記型式,寫低諸葛亮的本領,作為自己日後做人處事的參考。

舌戰群儒,他除了針對事實力辯,還示範了中國人慣用的招數,就是你無資格開口,處處人身攻擊。

論戰略,一字以記之,乃「借」,借風借火借水借箭借東吳之力抗曹借荊州,以小勝大,就要靠借。

單靠借不夠,三氣周瑜,道出了兵法的中心要訣,就是知己知彼,即知道對手下一步棋,想多你一步,這個策略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戰局。到諸葛亮擺出空城計,在城樓上彈琴,能嚇走司馬懿,手無一兵一卒可抗大敵,是心理戰的至高境界。

諸葛亮戰無不克,即使死後,徒弟靠他傳授的秘笈,可以打下去,故事長達一百頁,但諸葛亮沒有被霸權沖昏頭腦,在適當時候要放生,七擒七縱雲南蠻夷王,得勝後不駐兵,只求蠻夷降服,比今日美國對中東政策為高明。

在政治上,也貫徹軍事上用得其法之道,不拘泥於意識形態,究竟是儒家的仁義治國,還是法治?諸葛亮不理,治西蜀,他選法治,原因是以前漢朝用仁義治國,太鬆,所以拉番緊,僅此而已。

談到理想,諸葛亮晚年伐魏,為報先帝劉備三顧草蘆知遇之恩,到臨死,明知蜀國將亡,還是為國民好。命屬下將自己葬於定軍山,定軍山是魏軍攻蜀必經之地,及時,諸葛亮顯靈,勸敵軍勿妄殺無辜,可見其愛民之心超越自己有生之年。

現實一點,諸葛亮至少教曉我兩件事,一,儀表要端正,二,不宜妄自菲薄。

2009/10/12

千嬅時代的終結

記憶所及,以前的女歌星都是美麗的,例如鄧麗君,人靚歌甜是女歌星的標準要求,後來才有所謂實力派和偶像派之分,我認知的首個實力派是徐小鳳,第二個是梅艷芳,之後是王菲,不靠外表,只憑內涵,當時是一種多棒的做人態度。賣樣的偶像派成績平平,最多只得個周慧敏。容祖兒是最後一個實力派,與容祖兒同期,有一種新勢力興起,從此,一併消滅了實力派和偶像派,這股新勢力的始祖是楊千嬅。

沒有實力,沒有美麗,甚至不追求實力或美麗,只要hea,她們會反問,為甚麼要太認真,隨隨便便,自己過得開心就行。瀟洒的做人態度,本來沒有問題,唯獨是苦了聽眾的耳朵。好了,千嬅時代終於走到盡頭,與她的婚事無關,而是官恩娜灰姑娘式的走紅。

人人以為靚女不懂得唱歌,靚女只會做花瓶、製造八掛新聞,個個都認定那個兜風耳兼朦豬眼的,就一定唱得好。官恩娜做了六年歌手,沒有人知道她唱過甚麼,直至在歌唱比賽中應邀擔任嘉賓伴唱,金牌唱片監製才如夢初醒。我想,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女歌星們靚得起,又要唱得好,為何志氣不可以這樣大?作為一樣生活的態度,也很適合今日在高度競爭性社會。

我說是新時代,其實只是還原基本步,本來就應該如此。

2009/10/06

寂寞的中國人

我公司的茶水阿姐,平時說話不多,十月二日可是不同,她慶高彩烈地與同事們,包括我,討論國慶閱兵的盛況。軍隊步操如何齊整,女兵如何漂亮,文藝歌舞表演何等精彩,看著這個新移民說得眉飛色舞,我知道錯了,之前說慶祝國慶一定要有著數,現在發現根本不需要,國慶對國內同胞的心理鼓舞實在比一切都重要。這種鼓舞是外人不會明白的,華爾街日報頭版照片是天安門廣場上的坦克車,金融時報指胡錦濤穿著毛澤東都穿過的中山裝。外國人都擔心中國自我澎脹得太快,成為霸王。其實,中國人的興奮,只不過是為離開貧窮和恥辱的過去而產生。我想,中國從來都不向外擴張,中國人只為爭奪中原,安撫外邦。向外擴張看來只是西方的產物。中國沒有自由民主,沒有宗教信仰,沒有甚麼要強迫別人去做,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只不過是作狀,中國的普羅大眾為溫飽,上層人為升官發財,就是了。中國人希望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悅,不遂,寂寞難耐。我公司的同事都是敷衍茶水阿姐過去。

2009/10/04

我最喜愛的三國人物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三國演義裡,除了天意外,人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普遍認為,人的能力有天賦的,也有後天培養的,但作者羅貫中著重的,只有天賦的才能。「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說人才是上天決定的。事實上在全書中,沒有提及過培訓的情節,沒有提過關雲長練武,沒有提過諸葛孔明的學習過程。天下形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支配著這個天理循環的,就是人才。

小說裡,出眾的人物有許多,但其中一個較為被人忽略的,是東吳大臣魯肅。赤壁之戰,陪伴諸葛亮坐船,到曹操陣前「借」箭的那位老人家就是魯肅。我喜歡魯肅的,是他的內憸。在赤壁之前,他比諸葛亮更早提出劉備孫權聯盟抗曹操的策略,天下局勢了然於胸。之後,他負責在諸葛亮和孫權手下周瑜之間,穿針引線,束成他們的合作。可知道,周瑜和諸葛亮雖然聰明,都有性格缺憾,一個小器,一個寸,水火不容。魯肅一方面要周瑜知道諸葛亮是人才,重視他的意見,另一方面,魯肅又要暗中幫助諸葛亮避開周瑜的暗算,免諸葛亮遭殺。赤壁之戰,如果曹操真的敗於迫得劉備和孫權太緊,換言之,劉備和孫權之得勝,勝在有魯肅。

曹操敗走之後,劉備借荊州,一借無回頭,孫權一直催促他還,令魯肅去追討,又是魯肅詐傻扮懵,拖延時間,好讓劉備攻佔西川,有安身之所。造成三國鼎立之勢,魯肅是其中一位關鍵人物。

成為東吳重臣,魯肅做以上動作,表面是幫劉備,實際是幫東吳。原因是,如果三國鼎立不成,東吳是無法獨力抗拒北魏的侵略。周瑜被諸葛亮激死之後,孫權委魯肅繼任大都督一職,統領兵權。但魯肅拒絕了,並推薦無名之輩龐統接任。智者水鏡先生說: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龐統,份量不下於諸葛亮。龐統在赤壁一役,獻連環計記一功。魯肅不貪功,有眼光。可惜孫權嫌龐統醜樣沒有重用,是後話。

有料、慊厚,以大局為重,做臣子不只是聽話,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更為老細執生,就是魯肅的可愛之處。

2009/10/02

騎樓

究竟香港人有多喜歡騎樓呢?我想,大概不太喜歡。香港寸金尺土,屋子連放置一張床的地方也要計過度過,哪有容納騎樓的餘地嗎?舊時,很多住宅都有騎樓,據說騎樓有通風的功效,為住宅降溫。在冷氣尚未普遍的年代,這個功能應該很有用。不過,時至今日,騎樓好像早已成為居住面積的負擔,很多原本有騎樓的舊樓,經過改建,已經封閉了騎樓,將之歸納為大廳的一部分。八十年代及以後落成的住宅,完全不設騎樓,以窗台取代。我以為騎樓已經被時代淘汰,事實又並非如此。

近年,很多新樓都設有騎樓,聽說是標榜環保概念。我家附近的一個新型屋苑,每戶皆有騎樓,已大半入伙。這好像說明了兩點,第一,建築設計師肯定了騎樓在冷氣年代仍然有存在價值,第二,香港人重新愛上騎樓。奇怪的,是只要稍為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新住戶其實對騎樓並不熱衷。騎樓上沒有人、沒有安樂椅、沒有盤栽植物、沒有燒烤爐,唯一有的,是掛曬中的衣服。可能,住戶工作太忙,無暇享受騎樓的樂趣。有位事業有成的朋友打趣地告訴我,他最羨慕他的家傭,可以享受他辛苦供付的漂亮房子,他自己只用它睡覺。

小時候,我家是個僭建的騎樓,我蹲在鐵欄邊,遠望街道上的行車,自得其樂,滋味到可以餸飯。前幾年,到西班牙渡蜜月,與內子坐在旅館的騎樓,一邊吃早餐,一邊欣賞巴塞隆拿的街景,一樣妙不可言。原來,騎樓的吸引力不在乎你屋的大小或有沒有冷氣,而在乎你有多少閑暇。

2009/09/29

國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週年,你會怎樣慶祝呢?我正在想找一個回報最高的慶祝方式,我要藉著慶祝活動搵著數,著數可以是人事關係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例如,如果我任職中資機構,我要做第一個報名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又如果我以個人身份應邀出席活動,我一定要拿走最多的禮品。否則,我是不會慶祝的。政府高官上京面聖,他們正在做的就是這樣。最不值的,是那些抱著滿控熱誠的小市民,走出街純粹為慶祝而慶祝。可能,他們是享受的,沒有問題,我只是替他們不值。人人都把握機會撈油水,搵著數的時間,他們熱心人為作為中國人感到自豪。在北京眼中,這班愛國者是危險人物,因為你永不知道,他們下一步的想法,會用哪種方式去愛國。北京寧願看見我,我這種利字當頭的人,我們同一頻道嘛,大家都為自己和家人而奮鬥,我們最聽話。所以,我就要用最符合國情的方式慶祝。

2009/09/26

二五仔

既然忠奸沒有絕對,善惡也視乎觀點角度,那麼三國演義有沒有道德觀念呢?我想是有的。在一場典型的對陣之中,兩軍的將領會前鬥咀,力辯自己才是正義之師,對方是叛賊。在那個亂世裡,哪方是兵、哪方是賊,真的不易弄清。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即皇帝站在他的一邊。劉備姓劉,是皇帝家庭成員,討賊也是名正言順。這樣,爭論喋喋不休,證明君臣關係是人人爭佔的道德高地。

有些大膽一點的將軍會說:「你漢朝衰弱多年,即使是改朝換代也順應天理,正如漢高祖當年滅秦,誰說一定要忠於現在這個皇帝。」意思是,君臣關係固然重要,不過不是至高無上的,順應天理是更重要的。順應天理這個道家思想,是主流儒家思想的一個走棧位,聽來很有說服力。到三國後期,各霸主自立為皇時,為免被指謀朝篡位,會藉某地方天降異象為由,以解釋封皇是順應天理之舉。

好了,對方將軍駁咀說他順應天理,可以如何應對呢?答案就是:「你食漢室之官祿,竟然作反,你不感到羞恥嗎?」鬥到這一句,對方便說不過去。諸葛亮面對死敵司馬懿,也是用這一套,司馬懿只得羞愧滿面,不能應對。

原來,講實際不講道理,就是最強的道理。根據羅貫中對三國人物講道理的描述,在中國人心中,甚麼儒家思想、宗教信仰,都敵不過一碗飯之恩惠。西方有十字軍東征,有美蘇冷戰,西方人可以為宗教、為理念打生打死,中國人實際多了。原來,「食碗面反碗底」,是對一個中國人最嚴重的指控。

2009/09/24

忠奸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究竟是忠,還是奸呢?普遍認為他是奸。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善功心計、猜忌心重,而且自私自利。他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最佳寫照。不過,作者其實在故事初段已經為曹操解脫。他借一位賢士的口,說了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意思是,曹操是個能幹或是奸,視乎時勢不同而定。我想,在太平盛世,人人安居樂業,為自己和家人奮鬥,做事講金唔講心。曹操的所作所為,在今日的尺度,與功成商人的行為無異。

反觀關羽,忠肝義膽,在亂世時八面玲瓏,在治世又如何呢?我將關羽與曹操對照,是受作者所引導的。曹操和關公甚有淵源,曹操一眼便看出關公是非凡之輩,而曹操的死也是被關公的鬼魂嚇壞所致。關公是曹操的一面鏡子,從中,曹操看到自己的勇猛,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是忠義。好了,關羽若生於太平盛世,我想,他頂多只能是個庸官,壞一點可以是奸雄。

在亂世,沒有制度、法律,財富也沒有保障,忠義變得十分重要,是法制以外的另一種規範。但在太平日子,忠義可能與其也制度有衝突。關公在華容道義釋曹操,與一個警察徇私,放走一個賊無異。這種所謂義氣,是人治的劣根性 -- 靠交情走後門,行使斟情權。當然,世界是治中有亂,亂中亦有治。所以在三國世界,曹操也能幹過人,而今日,忠義也具有道德價值,尤其是在法制未照顧到的環境,難怪警察和「撈偏門」的都拜關二哥。

2009/09/15

食屎大

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擁護舊香港價值,包括新聞自由、法治精神,以及植民地時代的建築,不過,隨著中港兩地的融和,舊香港價值漸漸退色,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再不願意,也沒有能力阻止。唯有一種舊香港價值可以歷久常新,那就是集體回憶,因為無論世界甚變,沒有人能拿走在你心裡面的回憶。

昨日颱風襲港,相信也掀起不少港人的回憶。記得小時候,打風是一個小型的嘉年華,不用上學,親戚到來打麻雀,一起吃公仔麫,外面風大雨大,更感覺到家庭的溫暖。昨天掛八號之前一小時,我提早下班,跑到街市買菜準備晚飯,不知是否回憶驅使,我刻意買多了蔬果,作為打風期間的儲糧,心想,這是打風前例必辦妥的。

可是,不單只是政治氣候改變了,近年香港,連天文氣象也改變了不少。以往的颱風,一打就一兩日,現在的,只維持幾個小時。打風,由嘉年華,變成擾擾攘攘的虛耗。

今早,落波前半小時,電視新聞報導,直播街上的情景,巴士站前己見人龍。看見那麼多人,冒著生命危險趕上班的庸碌相,內子感到有點希奇,冷道:「呢班友,係咪食屎大架。」恰巧,我從房間走出來,身穿整齊上班服,答:「你係咪講我?」我倆哈哈大笑。今時今日,講究的是服務態度。任你喜不喜歡,時代就是不同了。

2009/09/10

機械人

林行止日前發表一篇有關機械人的文章,引述科學家預期,幾十年後,世界經濟會因為人工智能的技術提升,機械人取代人類工作,提高生產力,令經濟突飛猛進。我忽發奇想,試問機械人會否懂得懶惰呢? 懶惰是人性,沒有注入懶惰因子的人工智能,稱不上是人工智能,他只可以是個機械人,他每日由A點行到B點,永遠都依循既定的路徑,而不會想辦法走捷徑。不過,有了懶惰,聰明的機械人會比人更懂得練精學懶,那麼,經濟不單不會突飛猛進,甚至可能出現大肅條。好了,懶惰是一項,自私心又如何? 你可能想像到,科學家會紛紛開會,商議將人類的優點和缺點分開,只將優點注入機械人。可是,我想,人的優點和缺點是一個鏡子的兩面。靈活可以是欠原則,堅持可以變成頑固,不單只視乎情況,更有很多時候是事後才知。最後,機械人只能成為另一種馬馬虎虎的人類。我想,父母窮半生精力,加上人類幾千年的文化,這些材料不下於科學家的苦功,仍然培育不去完美的人,我們怎能夠奢望科學家做到呢?

2009/09/09

羅貫中的Alter Ego

在電影烈火戰車裡,有位拾荒的婆婆在最後關頭,點醒了賽車手劉德華,與其浪蕩一生,不如追求純情玉女梁詠琪。這是我對Alter ego印象較深刻的例子。Alter ego沒有中文,我稱之為「作者傳話人」。作者寫故事,角色皆有自己的生命,其言行不為作者強行干預,有時,作者希望加入自己的聲音,與讀者或角色溝通,傳達某些訊息。「作者傳話人」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如果有,通常以閒角的身份出現,除了烈火戰車,電影龍虎門和馮內果小說金錢之河也有「作者傳話人」的足跡。雖然他的戲份微薄,但「作者傳話人」所傳遞的訊息,往往反映作者的想法,從中可窺探故事的要旨。

我在三國演義裡找到羅貫中的alter ego,他就是隱世老和尚普淨。關雲長被孫權軍處斬後,魂魄雲遊山野之間,高呼「還我頭來」。巧遇普淨,普淨對關雲長說:「是非對錯,不要再計較,因果報應,也不盡如人意。你要別人還你頭來,哪你生前,過五關、斬六將,被你殺死的人,又可向誰索償呢?」關公恍然大悟,皈依而去。

三國演義普遍被視為歌頌忠義。我說過,羅貫中並沒有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三國歷史,反而,用務實的態度描寫人與事。從普淨的角度看,羅貫中的取態更明顯。他沒有為忠義的關公之死可惜,反而將奸臣的將領,與關公同等看待。是非對錯、因果報應,視乎你從誰的觀點出發。

至於我怎麼知道,普淨替羅貫中說話呢?關公自信過人,除了義兄劉備,沒有任何人說服到他。劉備怕曹操,關公連曹操也不怕。因此,能說服他的,不可能是三國世界中任何一個角色,一定是三國以外的人,那就是作者本人。

2009/09/07

簡單

家居物品有很多不管用的,例如健身啞鈴,除了新買的三天,之後都是放在一邊,啞鈴本身是有用的,是自己懶,錯不在它。空氣清新機,會釋放甚麼離子的。二千元,外表很企理的,但對舒緩鼻敏感沒有任何幫助。最多餘的家居物品,我首推彈簧床褥。售價四千元起。起初,每一張都很舒服,用耐了,它們就會陷落,你的腰骨就痛,於是,你要換上新的,若要加倍愛護腰骨的,會選購一張更高科技的,有賣電視廣告的,有反地心吸力的專利設計,盛惠一萬元,但日子有功,腰痛始終會復發。個人經驗,海棉床氈是最舒服的,可能感覺有點硬,但日子久了就慣,腰骨不會有問題,只售四百元。

2009/08/28

Witty三國

西方人以幽默感自豪,幽默之上,他們追求更高層次,就是wit,即是指帶有啟發性、人生哲理的幽默,聽來難道很高。例如德國足球名宿說:「波係圓既」,還有美國經濟學家說:「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今屆香港小姐答問,比喻曾志偉為高風險股份,也是個wit,甚至可以說是outwit了曾司儀。Wit,中文沒有相似的詞語,但如上文推論一樣,沒有中文詞語去形容wit,不代表wit不存在於中國。在三國演義裡,我找到一個好witty的故事。

話說曹操頭痛,找神醫華佗求醫,華佗要求打開曹操的頭蓋做手術,曹操不肯,懷疑華佗謀殺。於是將華佗囚禁。當中一獄卒十分尊敬華佗,待他不錯。恰巧,華佗知道自己命數將盡,告訴獄卒,自己畢生的醫術,都記載在一部筆記。華佗臨死,將筆記送給獄卒,希望獄卒可以承繼醫術。獄卒得了醫書,放在家中,待華佗過身後,便辭工,準備下半生效法華佗,濟世為懷。回家發現,老婆在燒華佗的醫書。他大罵,老婆說:「縱使有華佗的本領,只落得死於獄中的收場,有舍用。」前獄卒連忙搶奪,但已經太遲,燒剩一兩頁,是教人閹雞閹豬的方法。

從這個故事,我得到的啟發是,那怕你有天大的理想,在別人眼中,可能都是不切實際。

我本想效法林語堂創幽默譯humor,創一詞譯好wit,可惜沒有本事,想了良久。

2009/08/26

幽默關公

中國人不懂幽默,我想這是個誤解,這個誤解大概是來自林語堂,他嘗試翻譯英文humor一字,卻找不到適當的詞語,唯有自創一詞以用之 -- 幽默。因此,人們都以為幽默像飛機、原子筆一樣,是外國貨。人們以為中國人只懂市井的滑稽,或者小丑的詼諧,而不曉得更高層次的幽默,我想,中國人以前沒有一個形容幽默的詞,不等於幽默不存在。三國演義就有個非常幽默的故事。話說有位關羽敗仗,要投靠曹操。關羽向曹操先旨聲明,一找到義兄劉備下落,便會離開曹操,重投劉備。曹操愛才,便假意答應,收留了關公,盡量厚待他,希望他改變初衷,歸付曹操。關公在曹操那裡,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關公都無心享用。曹操送上美女、寶物,關公不受。曹操又贈予名貴戰袍,關公只將之穿在內面,外面仍然保留劉備送的舊戰袍。收買不到關公,曹操自然心有不甘。有次,曹操牽來名駒赤兔馬,是自己辛苦打敗大敵呂布得來的戰利品,關公高興得不得了,拜謝曹操。曹操問:「之前給你的一切,你都不為所動,如今卻為何如此順攤呢?」關公答:「我知道這隻馬日行千里,一有哥哥的消息,我立即起行,一日內可與他相見。」我讀到這裡哈哈大笑,羅貫中的幽默不下於西方文豪。

2009/08/20

澳門之福

澳門賭場荷官月入過萬,大學畢業生也賺不到。有識之士說這令澳門青年人價值觀扭曲,我剛認為是澳門年青人之福。一個根深柢固的觀念,就是知識創造收入。當收入不是從知識之路而來,大家就好像無所適從,甚至抗拒,以至教人不要接受這些收入,好好返回校園,從那裡開始,打好所謂的根基,再去賺錢才對。我想,如果收入已從天而降,為何還要兜個大圈去找呢?世上有很多工作,要求有特定的技能,由髮型師到會計師,他們須花上數年時間和不少金錢去學,目的都是為了賺錢。荷官可以即時達到賺錢的目的,未嘗不可。賭場賺的錢不正當嗎?我有個親戚,兩公婆都在賭場工作,養活一家七口,骯髒錢嗎?即使骯髒,也有用得其所。如果澳門人對所謂知識盲目崇拜,就會要求荷官取得大學資格,或者考立名目,要取甚麼專業牌照,那只會浪費金錢和時間。不,這些要求只會在萎縮中的行業出現,例如在香港的本土服務行業,不會在澳門街出現,這是澳門新一代的福氣。讀書為了提高個人修養者,另作別論,那就與賺錢無關。

2009/08/19

創業‧有落唔該

有個財務公司的電視廣告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百萬,你會如何?歡迎提交意見書,最好的有獎。」這個問題聽來有趣,但實際上是極之悶餅,尤其是在香港。我的答案是,炒股票。一百萬,可以做甚麼?做零售,開間茶餐廳、時裝店,只有變成幫地產業主打工。做商業服務,會計師樓、室內設計,競爭很激烈。開間證券行專做街坊生意,行嗎?證監會要求最少一千萬資本。一百萬,個人來說不是少數目,但生意門檻遠高於此。偏偏,香港有個好地方,只要拿出幾十萬資本,你可以做自己的老闆,那就是股票市場。除了門檻低,哪裡有一個行業,有像股市一樣多的資訊,有這麼多的專家學路,反之,要開茶餐廳,也得從做餅學起,需時甚久。而且,我們還學曉一件事,叫做分散風險,即是你不應將所有資金依托在單一行業。我祖父1948年來港,拿整個身家開茶葉貿易行,如果他是2008年來的,他可能只會投資股市。有次,我與幾個朋友閒聊,說到合資攪些小生意,東拉西扯,最後的結論是,不如合資買股票。有識之士都說,香港要發展自己的創意企業,但我們有個好好的股市,誰肯落手落腳創業呢?

2009/08/18

港股一日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之低,可以從一日的股市交投看到。早上十時啟市,上海已運行了半個小時,銜接了昨晚美股的表現,港股開市,只有追著上海走。走啊走,到十一時半,上海吃午飯去了,港股就好像失去了焦點,只得混下去,成交變得疏落,價格走平,好像都在等吃午飯。到十二時半,香港吃午飯了,但上海卻不放香港在眼內,有自己的方向。行到二時半,香港重返交易場,又只得追回上海的步伐。好了,下午三時,上海收市。全球立即轉台,由普通話台,轉到英文台,看英國開市。香港又只能跟英國走。週而復始,在多隻大型藍籌還未回歸A股市場之前,香港股市早已變成一個大型的ADR市場,做別人的影子。

2009/08/13

反網絡暴力

—————————————————–
反網絡暴力宣言
—————————————————–

互聯網是自由媒介,所有網民都享有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容干涉。
思想和言論自由,是香港社會的基石。網上網下,我輩都有責任好好維護這個權利。
反對一切防礙網絡自由的行為,包括:
壓制甚至禁止反對意見
利用軟/硬手段,甚至恐嚇,去令反對聲音消失。
本人對網絡暴力行為深表遺憾,故貼此宣言,希望網上的言論自由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一星期內,本博客將不作更新,以示抗議。

2009/08/07

股市見了頂,直覺告訴我。五月,股市大升,沒有很多人解釋,到今日,人人皆說,理由是熱錢太多。同樣道理,若果今日真的已見頂,理由要到三個月後,即十一月才知。哪為何我說得這般肯定呢?其實我不肯定,是斷估。我有學位,有專業資格,但這些東西對投資一些幫助也沒有。這些東西,有時會令人高估了所謂專業人士的能力,有時連自己也上當。我經常錯,也有時中,跟師奶無異。近日讀三國演義著了迷,龐統的一句話時常在腦海出現:「不必拘執,隨機應變」,鳳雛啊鳳雛,為何你早落岥?

2009/08/06

美麗與性感

籠統來說,男女看法大不同,導致之間出現很多分歧和衝突,不過,經過雙方了解,矛盾可以緩和。以下是其中一種分歧,我看是頗重大的,而後果也很深遠,就是有關美麗和性感的看法。既美麗又性感的女人,其他女人視之為「不正經」,男人說是「靚女」;美麗但不性感的,女人叫她做「靚女」,男人只形容為「有氣質」;性感但不美麗的女人,女人多讚她「有氣質」,男人對她的印象是「平易近人」;既不美又不性感的,女人愛與她作伴,說她「平易近人」,男人可以說的,只有「no comment」。

2009/08/05

言論自由

香港有言論自由,但有幾多人可以真正公開地發表意見呢?公務員要保持政治中立,不能。金融界受監管以防止利益衝突,不能。所有任職公司的職員,怕老闆同事閒話,寫作自由度大減。收取報酬的撰文更不用說,可能被告違反聘用合約。最活躍發表意見的,不是替公司說話的,就是替產品代言的。最後,有真正言論自由的只餘了幾類人,第一、老闆、自僱、失業或退休人士,第二、學者和政客。施永青老闆、退了休的David Webb,可以好好享受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否人的應有權利呢?當然,你可以說言論自由人人都有,你去打工,是你自願放棄言論自由吧,但我會說人始終要吃飯。在歐美,這個吃飯與自由的衝突並不明顯。各大報章,包括香港有售的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有一頁意見版,專門刊登讀者來稿。來稿來自各省各州,以個人名義發表,很熱鬧。香港報章沒有意見版,我不知道為何,可能因為投稿疏落吧。中國從來沒有言論自由,在三國演義的世界裡,說錯一句話,可以喪命。

2009/08/03

竊聽風雲

電影【竊聽風雲】是近期佳作。炒股風氣、婚姻問題、家庭經濟問題,以至貧富懸殊問題,劇中角色的處境在在反映今日香港人的切身生活。電影一開始時,警方竊聽商業罪犯,警方躲在一座殘舊的大廈,後巷遍佈老鼠,被偷聽的一方,是亮麗的辦公室,造成鮮明的對比。打工仔月入二萬元,好像永遠攀不上高尚階層,甚至解除一家幾口的生活問題,唯有在股票市場上搏一搏。傳統的港產片戲路,是小人物如何靠自己雙手打出名堂。【竊】是另類,不去教人存在多餘的幻想。角色人物手持橙白色圖案紙杯,慣性喝外賣凍檸茶或凍奶茶,很生活化,充滿本土氣息。走上天台交談,俠義世界中是臥底特工的專利,現實世界裡,是朋友間煲煙的指定動作。古天樂飾演的角色,有個口頭禪:「沒事沒事」,是用北京口音國語說出來的。在這位中年爸爸心目中,推崇和諧的北京官腔,似乎是應對萬難的良方,「沒事沒事」,至少可以抒緩心理壓力。四平八穩的劉青雲固然是票房保證,導演苦心經營的是古天樂,而古天樂經過【門徒】和【保持通話】,愈演愈好。

2009/08/02

馬後炮

話說曹操敗走赤壁,設回自己的根據地,一日,他激動地哭起來,說如果奉考尚在,赤壁之戰不至如此。多謝羅安尼的回應,他指出重點,那是我之前忽略了的。一是三國演義人物眾多,二是自己記性差,讀到曹操哀慟那一節,我已忘了奉考是誰。如安尼所言,奉考,正名郭嘉,是曹操一個出色的謀士,敢犯顏真諫,而且得到曹操信任,可惜英年早逝,曹軍南征之前己病死了。曹操為何說郭嘉能改寫赤壁呢?作者羅貫中沒有解釋,留待讀者自己領略。安尼認為,曹操檢討戰敗原因,是自大輕敵,如果郭嘉還在,他或許會及時提醒曹操。根據安尼的說法,我再翻看前卷,發現郭嘉了不起,曹操得以平定遼東,郭嘉居功不少。話說曹軍攻打遼東遠來疲乏,郭嘉諫曰,兵貴神速,攻其不備。之後,郭嘉又利用敵方的內訌,不戰而勝。曹操南征其實面對同樣處境,如果採取速戰速決,或者利用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猜疑,要他們互鬥,戰績可能改寫。曹操懷念郭嘉,懷念他的才略之餘,如果郭嘉在,他可能直接點出赤壁至勝之道。

2009/07/28

赤的疑惑

在赤壁之戰裡,曹操怎可避免失敗呢? 值得研究。直到最後一刻,曹操的表現是不俗的。乘奪荊州之勢,親領八十萬大軍討伐東吳,浩浩蕩蕩。起初,中周瑜計,曹操誤殺兩名水軍將領,水軍訓練不足,而且北方人不熟水性,疫疾傳播,令曹操擔心。中周瑜計,是曹操說客蔣幹愚昧,才被周瑜利用。曹操事後是醒覺過來的。後來,同一個砣衰家蔣幹帶東吳龐統來投降,曹操沒有理由不加以防範。龐統獻連環計,說將戰船用鐵鍊聯繫在一起,可穩定船隻,減少水兵暈浪。好了,曹操可能見水兵健康太差,無計可施之下,唯有信龐統的連環計。謀士多次提醒曹操,慎防敵方用火攻,一把火燒掉船隊。原來曹操也考慮清楚,就是冬季吹西北風,曹軍位處敵軍西北方,敵軍用火只會燒傷自己。妙絕。怎料,東吳有劉備派駐的諸葛亮,他原來懂得道術,曉招風喚雨。最後,諸葛亮開壇作法,竟扭轉風向,給曹軍來個火燒連環船。道術這方面,在當時應該不是太流行,否則,雙方早應該都組織一隊風水師兵團,比拼神通。所以,人為操縱風向,應該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曹操始料不及,錯不在他。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怎樣避免失敗呢?我就是想不通。

2009/07/24

三國

我正在讀《三國演義》,對,是平生首次,說來慚愧。小時候,我愛聽爸爸說的三國故事,他說起來眉飛色舞,精彩不絕,桃園結義、火燒連環船,我印象最深。可惜自己一直懶惰,未曾閱讀原文。現在我己讀了差不多一半,草草記錄一下自己的體會。原本以為小說著重正邪對立、善惡分明,讀來才發現,作者羅貫中的觀點很務實,沒有甚麼說教,沒有描寫太多內心世界。寫的是一連串的事件和對話。誰對誰錯,因果關係,要靠讀者自己領會,想考空間很大。

當中每個角色有野心勃勃,有求自保,他們都說出同一種語調,就是「扶持漢室」,或者「匡扶社稷」,滿口仁義道德,其實為的都是自己的私欲。例如東吳的周俞本來不願意與劉備結盟,對抗曹操,因為衡量過勝算,不高,但諸葛亮告訴周俞,說曹操南下的目的,是要奪取周俞老婆小橋,周俞才說其主孫權出戰。而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更顯出所謂忠臣,都盡是為了自己的官祿,而非為其主著想。

作者沒有為這些大多數人的行為,作出批判,反而視之為人之常情,充滿務實主義。的確,他用了幾個超然的角色,以顯出其他角色的自私常態。超然的角色包括才子禰正平、醫師吉平和徐庶的母親。這些都是小人物分別大罵、謀殺和拒絕曹操,即使曹操失敗,他們也得不到好處,別無用心。他們的故事反映了曹操和許多諸侯的人性。超然的角色尤甚者,就是關雲長,讀多一點再說。

2009/07/16

華源

中學四年級,來了兩位插班生,都是內地來港的新移民。我就讀的中學是小學直升制的,大部分同學由小學己認識,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插班生的加入,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內地人的衝擊。那個衝擊是很大的,就像科幻小說中的外星人登陸地球一樣。我們的是優秀班,一直以優秀的成績自居,想不到那兩位新同學,數理科成績破了紀錄,令人吃驚。一個叫華源,另一個叫阿嘉。

華源和阿嘉都有個特質,就是喜歡向老師發問,下課後也繼續向老師追問,尋根問底的精神,令老師們汗顏。他們討論數學問題到小息,到放學。我的推理能力拍馬追不上,但偏偏喜歡湊熱鬧,小息,放學,我都跟他們一起。他們的背景和其他同學格格不入,自然沒有朋友。我可算是他們唯一的朋友,特別是華源。

華源家境清窮,每天要買菜,煮飯給妹妹吃。他外表瘦削,帶粗框眼鏡,但性格爽直,且力大如牛,坳手瓜贏了好幾個惡霸。有次他和我在球場上,與另一班人大打出手,他之後罵著:「那些死0靚仔,打又唔打得,惡又唔夠惡。」對,他是個很實際的人。我在他身上學會很多,包括利用圖象幫助思考,將複雜的推理問題,化成一連串簡單的符號,我到今日仍沿用著。

中學畢業後,我留學於美國中西部,他到了紐約皇后區。華源的父親在一家餐館當廚師,沒有錢供他讀大學,華源唯有在那裡負責送外賣。有個聖誕節,我到紐約探望他,他一家四口住在狹窄的閣樓,生活艱苦。皇后區是窮民區,送外賣也危機四伏。他遇過,有幾個黑人用一條幼幼的魚絲,欄著後巷去路,他踏單車經過,絆住魚絲,便連人帶車翻倒了,賊人就奪去了他要送的飯盒。也有試過,經歷開槍事件,子彈就在他耳邊擦過。華源很希望讀大學,可是沒有錢。我在他家留宿一宵,臨走時,將自己剩餘的旅費放在枕頭底,小小心意。他之後打電話,罵我好給他錢。以他的性格,如果當面送贈,他絕不會收的。

過了幾年,收到華源的好消息,他考入了專為窮人而設的一流大學Cooper Union,讀電腦工程。畢業後,他到了加州矽谷一家半導體公司當工程師,我探望他,他駕駛白色本田思域來迎接,住所環境樸實雅致。那晚,我特意和他坳次手瓜,玩個痛快。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自此我們失去了聯絡,偶爾發夢,遇見他,都是在美國生活得不錯。

最近,與阿嘉聚餐,談起華源。早已貴為政務官、日理萬機的阿嘉,說起往事,仍津津樂道。

今日拜讀量子博格,讀到時下香港大學生,鄙視從內地來港的同學,量子從公司的見習生中聽聞,鄙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來港的同學上厠後不洗手。我不知道這是否屬實,即使如此,我希望奉勸本地學生一句:好好與內地來港的同學握握手,這樣做,你們除了得到細菌,還有更多更多。

2009/07/12

高雄人

高雄人喜歡享受生活,到當地逛書店,會發現縱使店內各式各樣書種俱備,最熱鬧的角落是擺放文學小說的,流行文學雄霸銷售榜前列。香港人看的書,離不開工具性質的,投資攻略、烹飪食譜,以及旅遊指南等。國內人看書比較著重知識的汲取。國內和香港同胞看書是另有目的,書是一道通往那些目的的橋樑。我眼中的高雄人,不一樣。他們對文學小說的熱愛是單純的,除了享受閱讀以外,沒有別的。享受生活,可以被貶成不思進取。可能,高雄人不太深究投資,咀不太刁,旅遊也不多,知識不及國內人豐富,但我估計他們的快樂指數相當高。看書一個下午下來,他們已魂遊於作家的歷險世界,沉澀於詩人的浪漫愛情之中,何不快樂。高雄的電視節目也表現出享樂精神,都是以諧趣為主,找幾個丑生美女上台,說說笑話,一晚就嬉戲過去。高雄一向予我政治色彩濃厚的感覺,今次到些一遊,發覺不是那回事。高雄人生活安穩、滿足,其心境亦感染著外來的遊客,讓遊客暫時忘卻慣性的你追我遂。

2009/07/02

藝康

以上兩張相,都是我用藝康F2手動菲林機拍出來的。最近到尖沙咀一個專賣易手相機的商場,選了這部自1980年已經停產的F2。中學三年級時,爸爸借給我玩的相機是FM2,當時贏得很多同學羨慕,FM2是很好的器材,操作簡單,定好快門、光圈,對好焦距,就可以影。之後,用過電子相機,又有幾年放棄了影相,數碼相機,都近兩年的事。方便多了,但始終不能尋回FM2的感覺,總是欠缺某些東西似的。下定決心,趁旅行前,買了F2,F2出產的時候是藝康的頂級型號,今日F2在手,比起當年的FM2,總算圓了升級之夢,頂級機雖然年時已高,仍不失王者氣派,特大的五陵鏡,令觀景器份外清晰。用F2影了三卷菲林,比數碼機,F2可以設定的不多,反而讓我更專注拍攝對象。數碼機的好處是可以即時查看照片,即時檢討。照片沖晒好,以為畫質會高些,會令我重投菲林懷抱,發現原來畫質分別不大,原來自己根本不太計較畫質,最大滿足感,源自拍下了甚麼內容。有朋友曾經說,我的拍法,用傻瓜機也行。大概是吧,我在乎的,從來只有內容。

2009/06/29

高雄

綿羊仔電單車是高雄市的一大特色,我在街頭拍照,巧遇這個家庭,一家四口準備開一輛綿羊仔,我徵求同意後,拍下照片,孩子的媽媽害羞地躲在丈夫的背後,不敢入鏡,丈夫展示自信的眼神。

維園

伯伯:「我冇吸煙,不是用大砲對準我,好嗎?」

2009/06/25

中國政治

話說鄧小平要胡耀邦辭職,手段高明,兵不血刃。鄧對胡說,鄧要退任政治局常委,邀請胡接替他,條件是胡退任總書記一職,鄧說這些調動是為了讓年老一代退下,同時提攜年青一代領導人。胡見能接任鄧進入政治局常委這個中共最高權力機構,欣然接受。誰不知,鄧小平始終是掌舵手,職銜無關宏旨,胡辭任總書記還要被迫在所謂「生活會」的批判程序上,承認自己過去領導工作有錯誤。在人事上,趙紫陽乖巧些,胡耀邦問趙接替他做總書記好不好,趙說不適合。鄧小平問趙,做總書記好不好,趙又說不適合。趙紫陽在回憶錄《改革歷程》中,說當時自己說不適合,但沒有拒絕,意思原來就解作是接受了。說不適合,原來是說接受的最佳表達途徑。中國政治真有他一套。

2009/06/24

胡耀邦下台

六四之外,《改革歷程》談及很多政治事件和改革問題,其中說到胡耀邦的下台,尤其引人入勝。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態度積極,改革路上走在最前。原本鄧小平也買胡的一套,但就為了兩件事,鄧要將他踢走。一是一次重要會議的演講辭內容,二是一篇香港雜誌的報導內容。兩人之間的關係當然很長篇,背後也涉及姨媽姑姐的是非。但趙紫陽就以這兩點定為導火線。不講政策,不講法案,中共政治最重要的,原來是演辭。演辭指導所有政府機關以至全國人民的思想行為。多一句,缺一字,稍有差池都左右大局。在某次重要講話之中,胡耀邦要刪除一句,鄧要保留。那句是有「反資產階段自由化」字眼的意識形態討論,就是這樣。此其一,其二是雜誌有次訪問胡耀邦,大肆抬舉,說他是最開明,最坦率的領導人,又提起軍權問題,胡又答得不好,說軍權要論資排輩等,鄧感到言論是沖著他而來。兩年後,胡做不住了。

2009/06/23

改革歷程

從趙紫陽角度近距離觀察中國政治,我發現1980年代中央決策層倚重人治,運作模式猶如家庭作業。這位已故國家領導人在軟禁期間錄成的《改革歷程》一書,細說六四事件前後的親身經歷。他將六四事件的負任直指李鵬,是李鵬將索求合理的學生風潮,定性為用意推翻共產黨及其執政理念的陰謀。學潮原本可以疏導的,但中央的言論激化了群眾情緒,至最後要以鎮壓收場。這樣做,並沒有顧及國家利益,只是源於幾個人之間的權力鬥爭。鬥爭過程亦沒有甚麼法律可言,遊戲規則是家庭分爭形式的。家庭中的老大是鄧小平。一邊是以李鵬為首的保守派,另一邊是趙紫陽領導的改革派。在老鄧耳邊,一邊將學潮說得大逆不道,企圖刺激老人家的情緒,另一邊將之盡量說得溫和,又要顧及他的健康狀況,身體欠佳就不敢進見。老人家的好話壞話,又要靠第三者傳遞,讓各方有徊旋的餘地。總之,國家社稷的大是大非,就是決定於姨媽姑姐之間的心理戰。

2009/06/16

正生熱窩

以下是我在香港仔公國的留言,我有時在他那裡亂寫,這個比較認真:

「我不懂說贊成或反對誰,畢竟雙方的命運與我無關。你提到的經濟問題倒提起我興趣,係externality。你說,正生的來臨會為原居民帶來negative externality,原居民有權索償,在經濟學上,這個分析很正路,也是我一直對事件的看法。不過,想一想,究竟這個externality真的是negative的嗎?可不可以是positive呢?住在一班自願改過的年青人附近,會唔會係positive呢?或者negative的程度並非抗議者想象般嚴重呢?答案不由我定,由市場定,看價格來定,那就惡攪,因為要做類似的研究不容易。有趣的地方在哪?以上的討論看來是個經濟學問題,實際上是個道德問題。如果社會 (全個社會,不單只當地居民) 沒有包容正生書院的心,視他們為洪水猛獸,紛紛遷出,由沒有人願意搬入,樓價會暴跌,反映出negative externality原來真的很大。如果有包容心,樓價跌自然有人買入,支持樓價,反映出negative externality原來很小,甚至可以是漲價,positive。經濟學研究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包含道德的考慮。經濟學和道德很難分割。」

2009/06/11

雙城

名著《雙城記》家喻戶曉的,是開首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較少人提的是結尾一句,是主角臨上斷頭台前說的:「我在做的事,遠遠好過之前做過的,我將作的休息,遠遠好過以往認知的。」總結那個混淆不清的世代,作者狄更斯用死亡去為好壞分界線。

時代背景是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後,地點是倫敦和巴黎,《雙》講述兩個少年追求一個金髮少女的故事。其中一個少年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為的是承全情敵和少女的幸福。談情說愛來得精簡,作者對大時代的描寫才是主菜。革命前,貴族對平民的欺凌,殺人無罪,亦可以隨意將人關入監獄,金髮少女的父親只是得知了一些他不該知道的事情,監一坐便十八年了。革命之後,平民為了復仇雪恥,對待貴族同樣殘酷,金髮少女的丈夫是貴族後裔,即使自己沒有犯罪,也因他父親的罪行而被判死刑。在這個大時代,小人物對命運感到無奈,沒有夢想,只希望完成一二件小小的心願,此生無悔。

於1859年出版的《雙》,不是一整本發行,而是以連載形式一集一集出現於一份兩周刊。這種形式在當時很流行,像今日的漫畫,稿件邊發邊寫,故事出版到中途,作者也可能未決定結局,寫作過程應該很有趣。而為了爭取讀者繼續追看,作者都寫得懸疑一點,緊湊一點。《雙》也有這些特質,雖然英文較為艱深,但看下去不覺得沉悶。

2009/06/10

阿Lam

林子祥是實力派,高低音域之廣,冠絕全港,就算你唱得到Beyond的海闊天空,唱Lam的千憶個夜晚都要投降,難度最高的不是男兒當自強或者敢愛敢做,而是將心意盡訴。不過,我想,他最厲害的,不是玩音域把戲,而是感情豐富的聲線。那種每句慢半拍,慾言又止的泣訴聲,滄桑的沙啞,難分難捨的尾音,很難模仿。一個音分三個層次,細心聲不難聲得出,可能這叫做韻味。易唱但難唱得好的歌包括最愛是誰、幾段情歌和追憶。如果你不明白我在說甚麼,只要幻想一下李克勤唱這幾首歌,就會清楚。克勤的聲音好像鋼琴般鏗鏘而單一,阿Lam的像小提琴,圓渾而多層次。八十年代流行音樂,聲色藝全,聽這些歌長大,我感到很榮幸,尤其能欣賞到阿Lam的歌。上星期看了阿Lam的演唱歌,我狂叫encore,瘋狂到連同坐的家母和內子都嚇了一跳。

後記:
最近年青人犯事的新聞不絕,吸毒、打劫及賣淫,壹周刊大字標題「全面失控」,原因當然有很多,我猜想,這個年代沒有美妙的流行音樂,好讓年青人抒發心中的鬱悶,可能也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

2009/06/09

奸人堅

石堅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黃飛鴻電影裡的奸人堅角色。奸人堅這個大反派,奸淫掳掠,無惡不作,又時常施詭計以圖陷害同行--隔籬武館的黃飛鴻。堅叔貌似狐狸,動靜狡猾,演得入形入格。黃飛鴻是萬人崇拜的英雄,而奸人堅是觀眾心目中的社會敗類。我卻在想,相比正氣凜然黃師傅,奸人堅較有人味。奸是人性一部份,但人經常掩飾自己的奸,甚至自設歪理,以圖將明明是奸的想法堂而皇之,做回自己的黃飛鴻。於是,現實生活裡,我未曾見過有人奸笑,每個人都是自己心目中的忠角。有奸笑的,也只能是開玩笑時的把戲。我想,奸的展現是一件極為超現實的事。

演奸角,奸笑,奸人堅的拿手戲,是超現實的藝術,但我們習以為常,視奸相為常見的特質,例如我們在戲劇裡一看某個角色的表情,便能馬上辨別出他是忠是奸,我想,這是戲劇最荒誕的地方之一。荒誕也好,超現實也好,觀眾就是需要一點脫離現實的空間,難怪奸角長做長有。石堅決不是演奸角第一人,但肯定是香港奸角的標誌,「奸過石堅」是日常用語,將奸這個超現實的意念具體化,都拜堅叔所賜。將人的陰暗面毫無保留地呈現,堅叔演活了角色,更演活了我們連自己也不敢面對的心魔。

2009/06/04

弟弟筆記

以下文字轉載自Facebook的一篇筆記,作者是我弟弟:

「六四是怎樣發生.. 記得我當時年紀小.. 隨著昨夜雨灑, 收音機播著悠悠記念歌曲,氣氛漸濃,心中不斷盤旋著很多疑問:中國是否要民主? 四千多年沒有民主,十數億人口的地方真的準備好接受民主的新思維?? 以當時教育、經濟、思想推行民主真的可行? 如果沒有六四中國的發展是否比今天好? 如果當時民主勝利是否有今天強大的中國? 中國真的需要民主? 沒有飯吃比幾多民主都無用..但我卻認為人是死去了..暴力用多了..錯了理應承認錯誤..不要給予那些假借民主而獲得政治籌碼的人滾下去..不要被只懂跟別人談什麼人權..卻不斷侵略,剝削別國人基本生存權利的外國人有批評我國的藉口..承認錯誤才是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人只要飽飯..不需要民主..只要一個賢明的領導已經好滿意.. 沒有民主並不代表沒有自由..

當然生活在幸福富裕的香港被未感受到國內人民的艱苦, 正如當時天安門廣場的大學生並不可以代表全中國人民說話一樣..但我很相信麵包飽飯才是硬道理!!」

2009/06/02

六五

當好友們在Facebook互相鼓勵說:「六四維園見」的同時,也有朋友私底下對我說,不會參與燭光晚會。二十週年紀念雖然別具意義,但還是選擇缺席,原因是不希望被民主派政客利用。類似的觀點,我在2003年七一遊行之前也聽過,當時我熱心地鼓勵同事參與,卻被潑冷水:「咪俾人利用,(傻仔)」,當時我有點生氣,不去便罷,何必裝作很懂世故的樣子。事隔六年,我對人事的看法改變了不少,不再大條道理主張你應該如何如何。反而,多了思考別人的說話。因為怕成為政客的棋子而缺席參與推動香港民主自由的活動,在今日的我,聽來已不像以前那般難接受。事實上,在非敵即友,非親則反的輿論下,「咪俾人利用,(傻仔)」代表著冷眼旁觀的一群。

我不是贊成他們的想法,也絕非鼓勵任何人缺席六四晚會,只是,我對他們的想法愈來愈了解。加深我的了解是民主派的表現。二十年來,他們爭取民主自由,成績乏善可陳,他們頭上帶著民主自由的光環,倒足以吸引人們的擁戴,令他們贏得立法地區議席。可能他們在爭取過程中已付出了很多,無功也有勞,但這是否足夠,見仁見智。有人在良好意願驅使下,不介意多付出,也有人較為實際,只看成績。如果現況不變,再過二十年,四十週年,同樣有人樂於參與四六燭光晚會,同樣亦有人不願吃虧,翌日六五,生活返回正常,六六六七六八也如常。人生有幾多個二十年。

2009/05/31

股神

提起好作者,令我想起投資書經典When Genius Failed(直譯:當天才失敗)的作者Roger Lowenstein,這位前華爾街日報作者寫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盛衰,由長期資本管理的成功,以至瀕臨破產,到最後各大銀行同意挽救方案,一氣呵成,實事求是。因為欣賞Lowenstein的文筆,我再讀他較早期的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直譯:畢非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誕生),同樣精彩,是股神的傅奇,這本書沒有發達秘笈,沒有阿諛奉承,只談人物、時代與故事,是云云畢非特書籍中的一口清泉。不少人理解他的投資法,是著重股東溢利,讀這本書,我發現他更著重資本回報率,即嚴防管理層好大喜功將資本投放在低回報的項目,好大喜功可以提高股東溢利,因為可以不斷投入資本去擴大公司規模和溢利,但不能提高資本回報率,因為資本回報率是以每元資本投效可以帶來多少溢利計算,錢,應洗得洗,應慳得慳。

2009/05/30

波鞋

Pitch Invasion(直譯:攻陣)是另一本可讀性高的著作,講述二大球鞋品牌Adidas和Puma的歷史。作者Barbara Smit曾為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撰文,文筆精煉,我估計,她寫每頁紙的內容,份量等於一般美國作者的三頁。她講Adidas原本是兩個德國兄弟合辦的,在1930年代,Adidas造出輕巧的足球球鞋,在行內嶄露頭角,後來兄弟不和,弟弟自立門戶,辦Puma。之後的內容長話短說好了,我對各品牌的球鞋有較以前鮮明的印象,Adidas具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感;Puma代表南美和非洲的狂野奔放;Reebok代表英國紳士;Nike屬於城市時髦生活的;New Balance實而不華的跑鞋,老實說,論功能和品質,各品牌大同小異,不過如果考究它們的歷史,就發現各具獨特傳統,頗堪玩味。

2009/05/29

鋼鐵大王

Cold Steel(直譯:冷鋼)是近期的精彩好書,作者Tim Bouquet和Byron Ousey用敘事的筆法,描述印度藉鋼鐵大王Lakshmi Mittal的Mittal Steel對另一大鋼廠Arcelor發動的收購戰,令合併後的ArcelorMittal成為全球最大的鋼廠,Lakshmi Mittal成為英國首富。全書章節以日期為單位,佈局緊湊,情節峰迴路轉,真實的交易讀起來像小說一樣。Mittal Steel是靠收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歐的低檔鋼廠迅速冒起,要敵意收購歐陸傳統高檔鋼廠Arcelor,可以說是越級挑戰。Mittal須要與歐陸多國政府周旋,確保工人和政治家的利益;又要抵擋Arcelor法藉管理層的種族歧視;又要破壞Arcelor引入白武士的防衛策略;又要游說Arcelor股東,要成功收購殊不簡單。枝節包括投資銀行高盛和大摩之間的競爭,以及新一代企業家背負亞洲傳統觀念在先進國家的困難。鋼鐵業原來不是想像中般沉悶。

2009/05/27

六四!六四!

【南京!南京!】導演陸川下一部執導的電影,我建議是【六四!六四!】。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政治上不可能,不過,如果像南京大屠殺一樣,將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北京發生的那場政治風波拍成電影,可以讓後世更認識歷史。討論歷史的是是非非,不少人就是連發生了甚麼也不大清楚。【南】對教育後世起的重要作用,不是為了要平反甚麼,說甚麼民族大義,【南】的作用,就是將當時發生的事情。用兩小時的時間,呈現在觀眾面前。南京大屠殺發生了多年,死了多少人、殘害多少婦女,中日兩國至今尚未有共識,一般人都不懂得確切的經過,那些重要的歷史議題,還是留待歷史學家去討究。就是當大家為口奔馳,合乎常理地庸碌過活之際,【南】讓大家在兩小時內,好好想像一下二次大戰時期的中國。沒有實證、沒有判官,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是一件藝術品,不可以百分百現實。不過,這件藝術品啟發人心,讓每個觀眾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道德判斷以及感受。至於六四,將之拍成電影,讓普羅大眾在自己的心裡作出衡量,平反與否每個人心裡有數,這樣別具意義。

2009/05/20

懷念任總

懷念任志剛當金管局總裁,是個人情感上的。收錄在《財經拆局2》、我唯一的太空科幻小說,當中的一個角色,就是以任總作為藍本。這個角色是香港的金融機構之首甄總,冷靜、決斷的甄總,以我自己為第一身的主角則浮躁、凡事思前想後,兩者成對比。如果不是有現實版的任總,虛構中的甄總可能不一樣,結局也可能要改寫。換轉是個特首傀儡當金融機構之首,可能搭上直升機拋錢落維港兩岸的,不會是甄總,而是愛出風頭的特首。而拋下的銀紙,其圖案是甄總親手設計的,如果改動了情節,便再沒有親手摧毀自己建立的東西那份悲情。要不是甄總每有大事件都向傳媒解畫,由一開始,主角也未必選擇前去找他幫忙,無法阻止外星人侵略地球,一切就完蛋了。間接地,任總拯救了我小小的幻想世界。

2009/05/18

泰坦星的海妖

馮內果早期的作品《泰坦星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是一部太空科幻小說,講述在太陽系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當中有時空穿越、火星人侵略地球、水星漫遊以及在泰坦星定居。泰坦星是土星的其中一個月亮。主角年輕時繼承父親遺產,成為美國首富,後來被徵召到火星當兵,準備攻打地球,轉折地,他到了水星,之後又返回地球,最後被遣送到泰坦星,他在那裡覺悟人生。我一向喜歡馮內果作品,可是這個故事太虛無縹緲,我實在看不明白,有趣的橋段倒有兩個。

話說主角的父親本來是個酗酒的窮漢,是靠買股票發達的。他打開聖經,依照句子中的續對英文字母,追索上市公司的名稱。由首句開始: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heaven and the earth。他就依次投資以I.N.、T.H.、E.B.等為名稱首字母的公司。首個投資是International Nitrate,次個是Trowbridge Helicopter,跟著是Electra Bakeries,如此類推。他每次都賺夠一個開後沽出,逢買必升。財富便是這樣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暴升。

又話說,他乘坐一架自動行駛的太空船,由火星開到水星。可是,這隻太空船著地之後便無法再起飛,無法帶他離開這個荒蕪的星球。無法再起飛的原因,是飛船是預設好,只能向下降的,不能回升。怎算好呢?主角想到個好辦法,就是將飛船上下翻轉。於是,船底的感應器感應不到陸地,以為可以繼續降落,便繼續向下,但由於它已被翻轉,對它來說是向下,實際上是向上,就這樣飛出水星。

2009/05/15

主流意見

平心而論,特首昨日在立法會的六四代表論,某程度上是對的。「事件發生咗到而家已經好多年,其間國家喺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驕人成就,亦都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我相信香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會作出客觀評價。」在我個人的觀察,這句說話雖然不至於反映每個港人的意見,也很貼切地反映今日香港的主流意見。對,有很多道德高尚人士仍然對六四事件很反感,不過,也有不少人想法較為實際,他們沒有甚麼政治使命、理想,他們只求生活安穩,每日為自己和家人勞碌。我個人的觀察是,後者佔多數。對六四的態度每個人都不同,但即使是口口聲聲要求平反六四的市民,他們又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多少,至多只是每年一晚的時間。說實話,「平反六四」和「實行民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很抽象的概念,聽說是好東西,香港有的話,固然好,不過,如果沒有,又沒有甚麼大不了,明天一樣要一早上班,一樣地生活。這些「高層次的問題」,還是留待幾百萬年薪的高官去處理,他們飽讀詩書,又識英文,應該拿出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告訴我們要不要平反,攪不攪民主,而不是倒轉頭問我們怎辦。我主觀地相信,以上的意見都是香港的主流。

2009/05/11

非誠勿擾

嫌【南京!南京!】太沈重,不妨談談另一部大陸電影【非誠勿擾】,劇中講述一個中年男人徵婚的故事。非誠勿擾,就是男主角徵婚啟事的主題,也是他徵婚的心態。可惜,大城市裡,應徵的女士不是崇尚物質,就是滿有機心。男主角沒有事業成就,有個應徵者毫不客氣地將他比喻成「跌破招股價的垃圾股」。機緣下,來應徵的有位漂亮迷人的空中小姐,男主角滿腦疑惑,交談下才知道她另有心上人,是個有婦之夫。做人情婦,她希望總有一天得到名份,都是空等,來應徵是為了找個心靈依靠。電影表達在大城市生活的一代,對婚姻關係的迷失。日本在劇中也佔據重要地位,就是作為中國人的避世天堂。遠離繁華的上海,到純樸的北海道,男女主角才能重拾真我。清新雋永之作。

南京!南京!

電影【南京!南京!】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後出現的照片,字幕說明每個角色的生死年份,大部份都死於1938年,最後一張是屬於一位小孩子,字幕說,他仍然活著。這個場面令我想起,片中的一句對白,我認為是全片的精髓,就是當一個中國人臨上刑場的一刻,和日本軍官說的一句話: 我太太懷了新孕。這個又呼應了影片較早前的一幕,當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被日軍處決前,眾人喊道: 中國不會亡。這三個畫面串聯起來,就是說,任你日本仔殺,中國人始終薪火相傳。

戲中,亦展示了何以日軍進行大屠殺,原因不涉種族仇恨,而是實際上有需要 -- 在侵略中,日軍人數遠少於中國人,有一幕幾名日軍在教堂內與成百上千的平民對峙,即使平民已表明投降,日軍還是急急召喚援兵,嚇得一額汗。要管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供應衣食住,又確保他們不作反,對於人丁單薄的日軍來說,是很困難。我不知道屠城的真正原因,但【南】似乎引導我向這個方向想。至於強姦婦女和強徵慰安婦,無論如何是純粹為了發洩,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傳染性病,對日軍本身也有害。

博客量子說,擊鼓祭祀的一幕拍得漂亮,我覺得,漂亮到令我有點心寒。我想,我不希望自己有機會親眼在本土看見這一幕。我害怕有朝一日,日本再次侵華。開戰與否,在歷史上,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不能說日本今日較以往文明開放,就可抹煞這個可能性。日本侵華是地理環境使然,時間上要配合世界政治條件。說不定。

2009/05/06

陳年‧普洱

我家「六代南無」,代代承傳,都是幫人打齋祈福的,祖業到曾祖父才放棄,改為從商。曾祖父的生意很廣泛,養豬、養魚、養蠶(以製絲綢),及造酒。各業務之間具互補作用,桑葉和豬糞用來餵魚,造酒殘餘的米渣用來餵豬。在民國時期的順德,這種經營方式已很普遍,家山有福,曾祖父的生意暢旺,買下多少住屋和農田。曾祖父的兒女之中,我阿爺排行第四,身壯力健,兼識字,是個好幫手。年少時的阿爺,時常到河邊擔水以供釀酒之用,也負責文書。其他兄弟各有所長,家庭生活總算融洽。可是,村鄉裡各戶之間,為了小事時有衝突,我家往往成為眾矢之的。

有次,一位可鄰的鄉民修建房屋時,失足摔倒,他窮,沒有自己房屋,每晚都在祠堂借宿,曾祖父和阿爺路見意外,連忙將傷者抬入祠堂,再請醫生跟進。不幸地,過了幾天,傷者不治。有鄉民竟然發難,不滿祠堂裡有死人,怕敗壞風水,且將責任歸咎於我曾祖父和阿爺。事件愈鬧愈大,最後,村長出來調解糾紛,要曾祖父在祠堂攪場盛事,切燒豬、放爆竹,才平息事件。

鄉民的無理,有時發洩在言語上,甚至動武,阿爺有次耕田,被人用銼頭攻擊其膝部,痛得他拐著走,拐了幾個月。經過多次挫折,阿爺想,與其困在鄉間,不如到大城市闖闖。經親戚搭路,阿爺找到個生意合伙機會,於是賣掉十二頭豬,拿著三千元到香港來。阿嫲帶著三歲大的兒子--我爸爸隨後到步,時為1948年,中共建國前一年。

新生意是茶葉批發,供給茶樓。合伙人共三位,每人三分一股份,一個負責推銷、一個買茶,阿爺是外行,只當得上簿記。不久,人家嫌棄他貢獻少,要求他退股,阿爺只好自立門戶。於是,聘請個懂茶葉的伙記,自己負責推銷。

當時香港茶樓規模小,樓面面績與今日的茶餐廳相約,但數目卻遠較今日的茶樓多。茶樓向茶行入貨,單多量少,茶行的工作繁瑣。阿爺的客戶集中在香港仔和筲箕灣,一東一西,他穿梭於這兩個區,續間茶樓叩門。後來,業務擴展至新界元朗,阿爺每天的路程愈加遙遠,可知道當年交通未發達,一來一回已大半天。

幸好,生意還算不錯。向來,新界的茶樓都派買手前來港島的茶行入貨,買手選擇幫襯哪間茶行,茶行要吸引買手,唯有給買手多少油水。阿爺的做法是他直接與茶樓老闆接洽,繞過買手,茶樓老闆都歡迎阿爺。

茶行打穩陣腳,可是波折重重。茶行這門生意的特性是數期長,茶樓拖數普遍,不時有茶樓因結業而走數。為分散風險,阿爺發展另一門生意,就是養雞。起初,阿爺以為自己有養豬經驗,養雞應該沒有問題。後來才知道不容易,難關有天災,又有人禍。

阿爺的雞塲位於上水金錢村,租下地來,營運了幾個月,才發現業主是假冒的,真正的業主另有其人,而她又要收回土地。阿爺被法庭下令遷出,一時間要遷徙,不知可到哪裡去,雞塲面臨重大損失。住在隔壁有位又聾又啞的老人,人人都叫他做聾啞叔,他仗義相助,借出自己已空置的雞塲和房屋,直至阿爺找到新地方。

颱風瑪麗襲港,連雞塲的鐵片蓋也吹翻。一旦淋雨,雞就容易生病,一生病就賣不到錢。風大雨大也一定要將牠們安置來乾爽的地方。雞生蛋,蛋生雞,這門生意理論上是一本萬利,可是,理論和現實總有一段距離。養雞的日子,茶行的運作一直沒有間斷。阿爺和阿嫲要分開住,阿爺管理茶行,阿嫲留守雞塲,一個女人養起三千隻雞。

說回茶行,一個錯誤決定,茶行就破了產。爺爺與幾個朋友投資開辦茶樓,希望靠自己持有股份的茶樓,茶行可保證一定銷路。怎料,新茶樓開將一個月便玩完了,主要的股東拿走了那個月的營業額,欠下供應商的賬和工人的薪水,逃之夭夭。茶樓開將時大量存入的茶葉收不到錢,茶行又被茶莊追數,茶行只有破產。

相士批命,說阿爺「有病,有藥」,意思是阿爺一生多波折,但危難中總遇貴人打救。之前有聾啞叔,現在有高佬馮和鍾就叔,是阿爺生意上的兩位好朋友,一個協助存倉,另一個借錢。讓阿爺不久便重整旗鼓,恢復茶行。

茶行的貨倉設於西環一橦唐樓二樓,一個峽長的住宅單位,幾百尺地方擠滿了大包大包茶葉,裝茶的棕色麻布袋有半個人長,茶包一個疊一個,高至天花板,全屋大部份地方都被茶包圍著,這間屋也是起居飲食的地方。就在這個茶包陣中,我度過一段愉快的童年。

上星期六,我探望阿嫲,她仍然住在那裡,阿爺過身有十多年了,茶行一早沒幹了。唐樓也遭政府屋宇署多番下令清拆僭建物,單位面積也縮少了很多,茶包也不覆見,可是,每次到那裡來,我總不其然嗅到淡淡的茶香,是普洱香。

那個下午,夕陽斜照到屋內深處。陳年舊事,阿嫲一說就半晝,當中未盡人意的十有八九。聽著阿嫲細說當年,如數家珍,我決定將之記錄下來,好好保存。

2009/04/30

錢作怪

金錢看似簡單,隨手可拿起,其實卻一點也不簡單,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記得第一次令我認知到錢的抽象一面,是來自一個電視廣告:「你識得我嗎?」,那個信用卡廣告告訴我,信用卡可以代替現金,通行全球。

金錢是邪惡的嗎?我年紀很小時就否定了。八十年代初,內地經濟改革開放之初,隨父母一同回內地探親,內地人物資短缺,成年人一面愁容,孩子連鞋子也沒有,那時我已明白到,即使不是百分百友善,金錢也害不到他們幾多。

到近期全球信貸收縮而引發的金融海嘯,金錢成為全人類的焦點。銀行體系內迅速收縮,各國中央銀行又同時注入大量金錢,對資產市場以至國際貨幣造成動盪,更令百多年歷史的金融機構相繼倒閉,也造成大量失業。

有人埋怨,以金錢為基礎的金融業不善生產,從業員只懂炒賣,他們的瘋狂行為影響了「實體經濟」,這個指控甚至有機會推倒西方近幾十年賴以發展的資本主義價值觀。

金錢──集抽象和現實於一身。基於道德上具爭議性,這場金融海嘯引起各界對金錢的激烈討論。就在這時,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費格遜)的新書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直譯:金錢的興起)推出得正合時宜。

這位寫下多本暢銷書的作者,用歷史學的角度看金錢世界近千年以來的演變。來自蘇格蘭的費格遜,沒有在新書中寫他同鄉經濟學祖師阿當史密夫(Adam Smith)的理論,反而說近年高利貸集團活動在其祖國的貧民區之猖獗,帶出金錢的借貸服務供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他又從大耳窿講到沙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指今日社會地位崇高的銀行家,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受人鄙視的低下階層,因為教廷不容許任何人放貸及收取利息,銀行家在當時只會是小數族裔,尤其是猶太人的工作;他們在街上擺檔,經常被人賴賬。

從大耳窿和猶太人的經驗得知,銀行要有效運作,惟有做大間的,愈大愈好;而銀行業的歷史也是循這個方向發展。

費格遜以往的著作,多涉及戰爭。他在此書所講述的金錢歷史,也和戰爭有密切關係。在他眼中,戰爭是很多事物的起源,包括金錢的其中一種形態──債券。

中世紀意大利城邦之間的戰爭,就是靠發行債券來融資。到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帶領法國在滑鐵盧出戰,卻敗於英國的威靈頓將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英國有效地調動金錢,購置支援前線的物資;而商人羅特希爾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也立了大功。羅特希爾德是猶太裔新移民,早年在歐洲各國建立廣泛的人際網絡。戰爭期間,他成功偷運黃金到歐洲戰線,後來藉着迅速資訊傳達,優先知道英國勝利的消息,買入大量債券。由於原先市場擔心英國因戰敗而不兌現債券,債券出現大額折扣,但英國最終戰勝,債券價格登時飊升,羅特希爾德獲利不菲,建立世世代代的金融基業。

羅特希爾德推動歐洲的債券業發展,各國政府舉債要羅特希爾德代理包銷,久而久之,羅特希爾德控制了金錢和地緣政治。哪個國家要打仗,也要優先得到羅特希爾德批准,羅特希爾德的支持,也成為戰爭取勝的關鍵。例如在十九世紀中,美國的南北內戰,普遍視之為北方政府為了解放黑奴的正義之戰,費格遜認為南方政府戰敗的原因,是羅特希爾德拒絕為她融資。錢作怪。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認為龐大的戰爭開支帶來了財政壓力,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費格遜指出,德奧兩國缺乏完善的舉債機制,唯有硬着頭皮印銀紙融資,結果導致國內出現超高通脹,嚴重打擊戰後德奧兩國的經濟。債券可以富國強兵,但如果胡亂發行,也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國力,阿根廷是一例。她曾經是經濟強國,但多年來大量舉債又多次不履行債務,令她經濟在近幾十年停滯不前。

從家鄉說到世界列強、戰爭到和平、過去到現在,費格遜帶讀者穿梭時空,了解金錢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提起我興趣的,是有關最近金融海嘯方面的着墨。作者用以往幾個投資泡沫說明泡沫所能帶來的瘋狂和災禍,包括十八世紀初的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以至近年的英隆(Enron)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為了逃避風險,人類想出多個辦法,包括保險。幾年前颶風卡塔里娜侵襲美國新奧爾良,保險公司和政府就誰應該承擔對災民的賠償爭論不休。根據保險合約,保險公司承諾賠償一切由風災引致的損失,而根據法例,政府有責任賠償水浸帶來的損失。那次天災,大量房屋倒塌,是源於風災抑或是水患呢?暫時未有定案,苦了災民。

事實上,世界上天災人禍太多,保險算不上是有效的避險工具,而另一個避險工具是公共福利制度。日本在戰後培養出完善的福利制度,至今仍然運作良好,只不過可能是文化傳統差異,同樣制度用在戰後的英國告終失敗,日本也只是世上罕有的成功例子。傳統價值認為房地產是最安全的投資,可是歐美近年的地產泡沫爆球,證明房地產也不絕對安全,尤其是當個人資產過份集中於房地產物業時。

綜觀現時的政治環境,費格遜對金錢的發展仍存在隱憂,中美貿易不平衡,會否重蹈1914年前,英國、德國貿易失衡的覆轍呢?環顧歷史,費格遜認為金錢對人類的發展利多於弊。很多貧窮和災害不是源自金錢,而是金錢不能被有效地使用所導致。在金錢的發展歷程中,市場大幅波動最令人厭惡。作者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而其中一個原因是人類集體記憶太短。

當銀行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的經驗都不過二、三十年,在歷史長流裏轉眼飛逝,未能汲取教訓;這樣,更顯得閱讀和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費格遜的這本書,正好為此提供一個起步點。

作者在書末感謝家人,感性地說出寫書期間忽略了家人,對他們有所虧欠,並承諾以金錢作補償,只恨他可支付的貨幣實在太虛浮(I only wish that I were able to repay them in a sounder currency)。作者看出了金錢的實際價值,以及其良好的一面,怪就只能怪,隨着政府大量印刷貨幣,金錢本身不夠穩當。

(刊登於今期《讀書好》雜誌)

2009/04/29

禮儀師

「我要徹底地收拾你。」電視機傳來日本卡通的獨白,說這句話的是個十來歲的勇士,他要收拾的是隻綠色惡魔。我感到驚訝,何以你有那麼大的仇恨,要將敵人毫無保留地幹掉呢? 我找不去答案。日本人的文化思想,多少受到兒時看慣的卡通影響,而日本的卡通,莫說是充滿戰鬥意識,更重要的是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勇士要得到的,是徹底的勝利,沒有斟酌妥協的餘地。徹底的勝利這套戲軌,在近期一套日本電影再現。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禮儀師之奏鳴曲,講述一個青年人面對現實後放棄理想,轉行,腳踏實地做一份地位低微的工作,然後從工作的滿足感中,尋回自我價值,起初,當家人和朋友發現他的工作時,都厭棄他,後來,經過親身體驗他的服務,才發現這件看來低微的工作,是如此重要,尊敬起他來。男主角得到徹底的勝利。電影有很好的演出、配樂和感人的情節,賞心悅目,但敗筆在於承繼了卡通片的超現實,現實裡,一份工作既能令你充滿熱誠,又能叫親朋戚友都尊重你,兼高薪預支,萬中無一,如果你的工作如此,恭喜,你可以去徹底地收拾惡魔了。

2009/04/27

阿曼諾

阿曼諾餐廳是我每次到澳門必光顧的葡國餐館,近年澳門興旺,聽說造得一手好菜的廚師買少見少。幸好,週末與內子一同到這間位於氹仔的小餐廳,水準仍得以維持。先來一杯紅酒,送上一小碟橄欖,這件餐前小食是餐廳自製的,油浸橄欖,加上鹽、紅椒和芫荽,加深了橄欖味的層次感。曾經,我要求買走一大瓶橄欖,老闆臨時找來瓶子盛滿給我,帶回香港慢慢享受,但由於健康關係,今次唯有實行少吃多滋味。飲house wine的客人,擺明車馬是不懂紅酒的,最易被餐廳搵丁,但阿曼諾的,無論是份量和味道都充滿表現誠意。紅酒在我來說,不太難飲便可,這裡超額完成。兩道菜,是燒馬介休,和蠶豆豬肉腸。大大塊的馬介休,經過微燒浸在用蒜頭和薯仔煮香的橄欖油。好和味。雖然是鹹魚,切開的,鮮味湧出來,肉質結實嫩滑。老闆特意叫我們舔上大量橄欖油,至為好吃,果然。蠶豆豬肉腸是不起眼的家鄉菜,蠶豆充滿肉味,不膩口,肉反而是配菜。用料簡單,是葡國菜的特色,正因為簡單,才嘗得真食物的真味。老闆是葡藉中年漢,從他待人的態度,我感受到他對食物和服務質素,具熱誠和執著。餐廳的家庭式佈置,地方淺窄更添親切氣氛。結賬免收加一,小費隨心。下一站是威尼斯人,浮跨至極,新舊澳門,兩個世界。

2009/04/18

唔好唔好

馮內果小說God Bless You, Mr. Rosewater,其中一個角色是主角的堂弟Fred Rosewater,做保險經紀的,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個富豪堂兄,Fred過的是普通打工仔的生活,推銷保險過程中,受盡冷言冷語,老婆有外遇,搭上一位有錢太太。一天,Fred無意間翻閱家族的紀錄,才發現自己祖先的光輝事績,有的是戰爭英雄,也有政治領袖,他興奮莫名,大吵大嚷,向老婆說: 我們不須要向人道歉了!再不用道歉了!。老婆不明白,他於是解釋道:當別人說「哈佬」或「拜拜」,我們只能說「唔好意思」,左一句「唔好意思」,右一句「唔好意思」,不管幹甚麼。他續道,從今不用道歉了,原來我們不是無名小卒,別人不能再看不起我們!

故事雖然太戲劇化,但某程度上反映現實。近年,香港服務業存在一種歪風,就是服務員無時無刻都說「唔好意思」。由餐廳待應到時裝店店員,再到電子產品售貨員都習慣將這四個字掛在口邊,或者作為每句說話的口頭禪。我想,究竟有甚麼不好意思呢?你犯了甚麼錯呢?有甚麼服務不周,要前道歉,後道歉呢?做服務員是否就等於要卑躬屈膝呢?每日對著上百人道歉,感覺一定不好受。難道劉德華所謂的「誠懇親切」服務態度,就等於販賣自尊呢?No more apologies!你沒有錯就不用道歉,我們的服務員應該是值得尊重的。

2009/04/17

寰宇風情

經濟學人出版的2009 Pocket World in Figures有很多有趣的統計和排名。全球最大製造業生產國不是中國,是美國。街道最繁忙的是香港。街道覆蓋最密集的是澳門。最男多女少是中東阿聯酋。最女多男少是東歐愛沙尼亞。人民最長壽是位於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小國安道爾,日本居次位。人口最老是日本。美國和地中海馬耳他有最多肥人。最好吸煙是希臘人。最嗜酒是澳洲人。人均生產值最高不是美國,是盧森堡。生活質素最好,是冰島和娜威。冰島買一個巨無霸飽的價錢等於香港五個。最多手提電話是東歐的立陶宛,每人有1.38個。最多人入戲院是印度。飲茶最多的都是印度。法國擁有最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生產棉花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南韓的學生表現最佳。

2009/04/11

公共鄰居

藝人關楚耀和衛詩涉嫌藏毒被日本警方拘捕,事件引起港人密切關注,多日上報紙頭版,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港人在外地犯法,應該不算大新聞,我們有興趣的,是事件的兩位主角。等一等,到底關楚耀是誰?他唱了哪首歌曲呢?拍過哪套電影呢?我不知道答案,相信大部分港人也不知。衛詩也像關楚耀一樣,除了他們的名字和樣貌外,我對他們一無所知。除了他倆,近年娛樂圈冒起了很多新星,他們的作品沒有多人欣賞過,但對於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我們甚為有興趣,例如誹聞、失戀,甚至交通意外,我們的確十分關心他們的遭遇,其可以成為趣聞,偶爾可讓我們加入道德判斷的,可以成為告誡。他們不是我的偶像,更不是朋友,嚴格來說是一點關係也沒有,哪為什麼我會很自然地關心他們,唯一的答案是,我會像關心鄰居一樣關心他們: 「聽說,鄰家關太的兒子在日本被拘留?」「他沒事嗎?」「他沒事了,但他的女朋友還未回來呀!」「真的嗎?她幹嘛還不回來啊!」就是這樣。在鄰舍關係疏離的今天,你再不知道隔壁一家姓甚麼,或有甚麼遭遇。我們唯有在電視和報章雜誌內,找尋屬於全港的「公共鄰居」。

2009/04/08

國與民

林語堂著作《吾國與吾民》是一本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書,1930年代出版,後來譯有中文版,作為中國人,我看這本書仍大有收穫,因其具趣味而內容充實。書中展現的中國,具個性、有尊嚴而不自大。當中談及,中華民族生存之道有三,一科舉制,二家庭制度,三對自然生活的祟尚。舉科確保人才流動性,家庭制度監控道德,祟尚自然則可抗衝文明帶來的腐敗。國人的德性為忍耐、「無可無不可」,及「老猾俏皮」,忍耐是由家庭制度鍛鍊出來,「無可無不可」是政治冷感的表現,「老猾俏皮」,我理解為「老油條」的態度,叫人奈何。

林語堂說,中國人的思想是女人型 -- 缺乏邏輯,傾向靠生活經驗來理解事物,辦事求合理,更必須合乎人情。中庸之道,他的解說是「A是對的,B亦未嘗不錯」,是華人思想特質的表現。西方人的理想人生大概是盡展所長,而中國人的理想人生,林語堂說,是樂天知命,享受樸素生活。政治上,重情理的本性令華人不相信法制紀律,二千多年前,法家韓非子已提出以刑法來肅清倡廉,可惜其主張受不到儒家主流社會的重視。華人寧願要「賢人政府」、「父母政府」,不要「法治政府」,妄想統治者負起道德責任去愛民如子。

以家庭作為利益單位,華人也甚少有公共精神,個家自掃門前雪,政治冷感源於「賢人政府」對個人權利的缺乏保障。林語堂又提到,「出世」的道家怎麼補充儒家的思想,讓華人不至被禮教壓制得過份痛苦。玄妙的佛教又可滿足華人對超現實的好奇心。還有,中國女性的地位並非外國人想像的低,母親和妻子都掌握家庭內部權力。在林語堂眼中,中國人有頑強的生命力,乃源於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偏偏又妨礙我們進步。

2009/04/06

最佳感恩時間

曾經與幾位教徒朋友進餐,餐前,他們先祈禱,感謝神的恩賜,然後,用膳不久,他們批評食物質素,說這個太鹹,那個太淡,他們肆無忌憚地批評,將感恩之情一掃而空,收了人家厚禮,轉個頭就彈三彈四,這種前後矛盾的舉動,看來滑稽。

究竟,是他們當餐前祈禱是例行公事,無心裝載呢?還是他們理性地將食物和廚師的廚藝分開,食物是天賜的,要怪就怪在處理食物的人呢?即使是廚師不好,教徒又有寬恕心沒有呢?我不好意思問。可能,他們愈是感恩,愈期望有好味道,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所以批評得份外狠,神可能說:「你好像對我的恩賜不太滿意,是吧?味道不好?要不是我賜給那位廚師健康,誰來烹食?莫講味道,你們連吃飽的機會也沒有。」。

為避免尷尬,又不至剝奪教徒對食物質素的言論自由,教徒可以選擇更改感恩的時間。我想,較佳的時間是餐後。那時,你就可以總括你對今次神恩的感謝之情,食物是好是壞,好好回顧一番。例如:「神啊!雖然菜太鹹,肉太淡,但菜和肉仍然供給我營養,感謝神恩,還請你寬恕那位廚師,他可能是一時失手吧。」這樣,禱文應該很圓滿了,還有,飽著肚感恩,總較餓著,感覺來得充實。

至於每天一次的禱告,教徒選擇晚上睡覺前進行,而並非早上起床時,可能也是有以上的考量,現實裡,你永遠不知道禮物盒內裝的是甚麼。

2009/04/01

薑粥

病得最厲害的一天,嘔足十次,任何東西一落肚,即嘔,連喝水也不行,止嘔針、止嘔丸通通無效,絕水絕糧一整天,到半夜三點,還開始打嗝,連打半小時不止,於是,準備上急症室,因為當天較早前到過,輪候需三小時,恐怕今次要在那裡待到天亮,忽然,太太從廚房裡端出一碗粥,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薑粥,當時病到迷迷糊糊,管不了甚麼,因為太燙咀,只是攝了少許,可是粥水一到口腔,打嗝立即消失了,真奇妙!繼而,慢慢吃下半碗,不再嘔了,可以回去睡覺。早上七時許起床,我告訴她,多得那碗神奇粥,否則,此刻我們應該身在瑪麗未返。她說我胃寒,薑粥驅寒,「你怎曉得?」,「臨時上網學的」。

薑粥製法: 先烹好白粥,切薑三大片(因應個人口味著量增減),拍薑,然後放進粥中,再烹五分鐘即可享用。

2009/03/30

爭甚麼

說來稀奇,金融業在中世紀歐洲是個低層行業,宗教禁止借貸收息活動,經營此業的,唯有是長期散居各國、社會地位低微的猶太人,初期的經營方式是如今日的小販,放一張長枱在街上提供服務,英文banker一詞,就是來自長枱bench。

金融業成為吃食的行業,亦不是必然,如果她的營運模式仍然停留在中世紀,今日的銀行家的社會地位,可能如清潔工和地盤工無異。金融之所以令人趨之若鶩,原因是她賺大錢。在美國,除了金融,賺大錢的行業還有資訊科技、醫療研究和荷里活電影等,關鍵並不在於行業類別本身,而在於創新。

所謂國際金融中心,在西方經歷幾次遷徙,由意大利威尼斯,到英國倫敦,到美國紐約,從來不受政府計劃的約束,金融是個支援行業,哪裡有商業活動,那裡就需要她。歷來的金融中心,也是文化、藝術、貿易、商業服務中心,總之,是大城市。哪裡是大城市,那裡就是金融中心。

作為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將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實至名歸,一點也不稀奇。香港無需介意失去甚麼,這裡歷來的發展亦不是只靠金融業的發展,工業、貿易、地產曾是帶動香港發展的火車頭。

香港要介意的,創新能力的持續萎縮,無法再建立更新的產業,無法穩固自己的大城市的兼容特質。你問我香港應發展甚麼行業,我沒有答案,港人的集體智慧比我的高明,政府可以做的,唯有是開放創新的空間。特別是開放街道的使用權 -- 即恢復小販,和開放土地拍買制度,讓更多公司參與地產發展行業,兩樣都和土地有關,原因是香港最珍貴的自然資源是土地,最應該有效地運用。

十年後,香港若仍然固步自封,依賴金融而別的一事無成,更值得擔心。

2009/03/28

窮人銀行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認為,除了住戶、食物、醫療和教育等保障外,生存和改善生活,以至脫離貧窮的要素還包括信貸服務。尤努斯,孟加拉人,原來是個經濟學大學教授,1970年代,因為目睹國內饑荒處處,不忍心坐視不現,開始了個專為窮人而設的信貸計劃,計劃後來發展成一間獨立而分行遍佈世界的銀行。這間窮人銀行為窮人提供貸款,讓他們購買生產所需的設備和材料,助數以百萬計的窮人走出赤貧的困境。

窮人銀行的成功,證明了即使窮,人皆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他們欠缺的,僅是一點資本,而不是甚麼冠冕堂皇的職業培訓和基礎建設,培訓和建設只能惠及先進國家的顧問和承建商的荷包,以及慈善團體,例如世界銀行,的職員飯碗。

作為一間賺錢的銀行,它推倒了傳統銀行原則,就是只貸款了有錢人和有抵押品的人,而拒窮人於千里之外,認為他們不可信靠。

窮人銀行由孟加拉擴展至海外,氣候和文化的差異不成問題,也到了中國內地,最大的阻礙反而是在發進國家,那裡的福利和發牌制度又排斥自顧機會,阻礙窮人自救。即使這樣,窮人銀行還是成功幫助了美國芝加哥的貧民。我試圖查尋它在香港的踪影,找不到,這裡的窮人有誰幫助呢?

2009/03/27

華麗上班族

有隻蒼蠅快樂地飛,一天,牠不小心撞向牆,死了。張艾嘉主演的話劇 --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的故事大綱,大概就是這樣,但花了三小時演出,我兩口子就花了二百多元買票。看畢,她說故事很感人,我說,我陪她看足全場,感人更甚也。

新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建立一個超主權貨幣制度,以取代美元的領導地位。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人人都為中國在國際上的發言權提升感到鼓舞,更希望新方案可以打倒美帝國的霸權,中國真正重登第一大國的寶座。我試圖詳細了解周小川建議中的SDR運作模式,弄得一頭霧水,不能說得多,但感覺上,我對方案有保留。我想,不是任何改變現況的方案都是好的,可以更壞,超主權貨幣方案只是將鬥爭由一個戰場,搬到另一個戰場,而新的戰場是一個中國更難取勝的地方。現有的戰場,主要是靠各國競爭,新戰場是靠政治協商。

對,美國在競爭上有優勢,但在變化快速的環球經濟環境下,可能,這個優勢很快被削弱,反之,在政治舞台上,美國的優勢更強,更穩固,美國是IMF的話事人,由IMF去制定的遊戲規則,你說誰會是大贏家呢?肯定是美國。而中國要在這個戰場上想爭取話事權,更難取勝,因為政治權力的更替,需很長時間,你看,歷史上的經濟強國如法國,到今日仍然佔據強大的政治投票權。唯有希望SDR,是一個高度由數學方程式規範的,盡量是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運作,才對中國較有利。

與朋友閒聊,朋友不禁慨嘆,中國落後西方二三十年,要追,要成霸主,待何時?我的估計是中國在經濟發展上,落後美國八十年,1920年代,美國是世界工廠。如果啟蒙時期關乎西方的政治和思想的發達,中國在這方面是落後了不只幾十年,至少三百年!

2009/03/20

金錢之河

馮內果小說God Bless You, Mr. Rosewater(金錢之河)講述一個富家弟子,不甘過浮華的生活,寧願走到貧窮社區,幫助有需要的人。他承繼家族大筆遺產,但有表兄弟希望以遺產承繼者精神失常之由,爭奪遺產。問題就是,一個有錢人拋棄一切物慾,一心去幫人,算不算精神失常呢?作者借故事帶出社會問題和人生哲理。富貴如浮雲,貧不等於賤。人性的尊嚴和快樂並非建築於金錢之上,而在乎對個人的用處。有錢人一世都不快樂,有窮人因認識到自己的用處而快樂。人追求人性尊嚴,不是財富分配可以達到,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而是在於如何讓自己和別人找到用處。我想,李卓人時常說窮人沒有尊嚴,這說法搧情兼失實。有錢人一樣可以沒有尊嚴,窮人也可以有尊嚴,將金錢由有錢人分配給窮人不會提升他們的尊嚴。尊嚴是在於自己對社會的用處。馮內果看世情,具啟發性。

2009/03/19

病了幾星期,是時候想想切實改變生活習慣。腸胃差,尤其是胃。我向來喜歡刺激的飲食,酸辣湯、咖哩牛腩、咖啡、奶茶、酒,提起也垂涎。工作壓力大,有時刺激一下,是借口。人總有點懷習慣,我連粥粉麫飯都可以落大量各式各樣的辣醬、辣油、胡椒粉。咖啡、奶茶更是兩難,早餐渴了咖啡,午餐選甚麼呢?莫說偶然的下午茶和西式晚餐,不是啡就是茶。辦公室全日有免費咖啡供應。酒,親友聚會必備。甜酸苦辣,味覺就這樣經歷持續的刺激。舌頭有福,胃部當災。

有時我好懷疑人類的進化能否追得上飲食習慣的變遷。進化的理論大概是這樣的,畜牲的四支勻稱,人的腿比手臂粗大得多,原因是人懂得直立行走。我想,照我的飲食習慣,如果進化得以配合,我舌頭的面積積應該較胃部大幾倍,接近網球拍般大小。看來,進化太慢了,唯有將自己的飲食習慣回歸幾十年前,吃牛奶浸餅干也興奮的年代。改變不容易,但回想這段日子,連累妻子連晚照料,真的不忍。這怕就是決心改變最大的原動力了。

2009/03/14

Two Sides

A lot of great photos of Sean Penn and alike by Paolo Pellegrin here. And my comments are reprinted as follows:

"All eight pairs of pictures show a common theme -- the tough side and the soft side of each celebrity. Mr. Pellegrin didn't miss a chance of showing this theme. Pic 1 -- a dangerous and smart Sean, turning his back away from the bright sunlight. Pic 2 -- the same person, but a family man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prepare a meal.

Pic 3 -- a lady, Penelope Cruz, almost covered up by soft materials, contrasting with the rough brick wall. she looked vulnerable. Pic 4 -- she came out shinning and brave.

Pic 5, another dangerous man. smoking was ban in bed in hotels. he dared to go against the rules. But Pic 6. shows he was just a self-loving simple boy and as vulnerable as a yellow flower.

Pic 7 -- the two faces of Winslet. On the left hand side of the viewer, the brighter half of her was strong like steel, with sharp contour. The dimmer half of her was surprisingly more human, even a little bid sad. Pic 8 -- playing up her weaker side. a girl being taken care of by assistants. Someone tried to cover her face against the sunlight. And she folded arms, looked cold, needed protection.

Pic 9 -- again another dangerous and smart man. in a religious environment suggested by the wall picture, he bit his own sunglass -- something you won't do in church. His make-up suggested he might be a wanted criminal, so he had to hide his real identity. He didn't look like Brad Pitt, at first glance. (Oh why, all sexy man must be dangerous.) Pic 10 -- he was not that dangerous, when he showed off his big, tearful eyes.

Pic 11 -- A drunk man after a show, vulnerable. Pic 12 -- hush.

Pic 13 -- a business man, with a fatherly smile. Pic 14 -- Again, the photographer used a glass to soft him a bit, became a great lover, tanned.

Pic 15 -- glass again brought softening effect. The red hat highlighted her soft lovely red lips, playing great contrast with the snowland. Pic 16 -- cold face, contrasting with the hot bath.

I learn a lot from these pictures. Thank you for posting them."

2009/03/12

過程

未進入數碼年代,有段時間我是玩寶麗來,原因好簡單,受觀迎。跟朋友拍照,朋友即時可獲得世上獨一無二的「作品」留為紀念,好有face。當然那些算不上是甚麼藝術品,但是那種「此時此刻、可一不可再」的感覺,好獨特。攝影可以有很多方式,每一種方式的差異又不單只在乎作品本身,也在乎拍攝的過程。後來我換了部Minox(德國製迷你間諜相機),又是另一種享受,因為幾乎沒有一個被攝者以為我是認真拍攝的,他們都視之為一件沒相干的玩具,拍出來的照片,神態自然。伍生談到用玩寶麗是煞有介事,我倒認為有些人日攝旅遊照,採用大枝長炮,大閃燈,反是煞有介事,弄得人人也緊急起來。一己之見。

錄自我在《伍振榮:攝影獨白》的留言

2009/03/05

狗狗再培訓

網友SeafoodX是個愛狗之人,他慨嘆香港流浪狗問題嚴重,而處理人手不足。目前,處理流浪狗的方法分三種,一是盡量找人收養,二是人道毀滅,三是幫狗絕育,減少繁殖。我認為三種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人與狗之間的關係,是一種供求關係。人對狗的需求愈高,狗的供應不變,流浪狗的數目自然減少。現時,愈來愈多人養狗,當為寵物。為何流浪狗仍多呢? 答案是狗的功能多年來不斷減少,現在只餘下作為寵物這個唯一的功能,整體來說,人對狗的需求是下降的。回顧過去,狗十分有用,可以看門口,外國的用途更多,可以拉車、畜牧。在香港的小村和地盤,也有很多狗。不過,香港小村面積縮小,地盤又有其他保安。完善的保安系統,淘汰了很多狗的工作機會。牠們失去工作機會,自然失去食物和住所,成為流浪狗。

狗現在面對的問題,不是恨心的主人,而是失業,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失業。即使經濟復甦,這班失業大軍仍然存在。解決結構性失業,人應該為牠們進行再培訓,發展牠們的專長,例如導盲。因為狗狗們不懂想得太深入,所以要人為牠們發掘潛能,讓牠們再次投入勞動市場。這個負任應該落在愛狗而且熟識狗的人身上。可能有人會覺得辛苦狗仔工作是不人道的,我卻認為,工作犬是最可愛,而又最有尊嚴的。狗可能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有食宿。

2009/02/26

選擇性失憶

不得不佩服網友量子的把握力,「我打十個」相信是正電影葉問的主題。話說葉問在道場上看不過眼日本人欺凌中國人,步上雷台呼喊「我打十個」。好一句豪情壯語,如果每個中國人在抗日時代都以此為目標,以中國人的人數,可以打一百個日本,侵略者應該很快投降。豪情壯語背後,卻隱藏了導演在前半段埋下的伏筆。戰前,中國又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電影故事是南北方比武,而現實是國共內戰,打成一盤散沙,葉問任靠個人力量,又怎能扭轉形勢呢?導演傳話人是林家棟,他飾演隨波逐流的小角色,最來當上日本翻譯員,被葉問罵為漢奸,他反問葉問,你可以打一百個、一千個日本人嗎?答案是,即使打一千百也沒用,匹夫之勇。

有人批評,電影過份囂染民族主義,加插情節,硬要將一個武術家,塑造成民族英雄,單單歌頌其武藝和對武術的貢獻,應該夠拍兩小時而又教人津津樂道。不過,如果生於那個亂世,如果沒有為人民做點事,主觀上,故事很難寫下去。當然,客觀上,一代宗師有其個人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但導演選擇勾起民族情義,看電影大受好評,相信導演測民情是準確的,中國熱在奧運之後還未冷卻。這部電影,我也看得熱血沸騰,始終,我對日本侵華歷史的態度是寬恕,但不能忘記。

如果我是導演,拍的可能是另一個時代。葉問為何移居香港呢?網上資料顯示,他是1949年下來的,共產黨對他的衝擊,應該較日本入浸深遠。那裡應該有更值得拍成電影的好故事。可是,這一段歷史不好說,太政治敏感,電影不單沒有交代這段歷史,反而硬生生地將葉問逃到香港的事件推早到抗日時期。香港人就是唯有滿足於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以及選擇性失憶。

有次從圖書館借來三聯書局出版的香港歷史圖片冊,從開埠到近代照片都有。很多艱苦歲月值得回味,可是,差不多到最後,成為全書的敗筆。那張照片是八九年六四前,上百萬港人到中環示威,聲援北京學生爭取民主的,書本的照片說明是:九八年五月,港人表示對內地政局的關注。選擇性失憶,好像是社會的共識,又或者變成了一種禮儀。

又有次,在海洋公園,有個供小孩子玩電船的水池。有個小孩子用仿如紅衛兵的口吻,高呼「前進!前進!前進!」看著他的電船在水池裡亂衝,我想,前進不是壞事,不過,如果不懂回顧,是很危險的。

Blog蟲

有時,我有個衝動,想一打開自己的網誌,就亂寫一通,不必想到甚麼,試過好幾次,都失敗了,草稿連自己也不想翻看多眼,幾天下來,每日發生很多事情,也吸收了很多資料,財政預算、股市、戰爭歷史、通識教育等等,沒有時間去整理,就像吃了大堆食物,滯悶在胃中間,食物再美味,也只是味覺上的享受,而不能轉化成有用的能量。有朋友想進修,知道我的名片上,有額外幾個英文字母,問起應該讀甚麼,讀經濟學碩士,還是工商管理碩士。她是個有主見的人,問我,大概只是想有人支持她的想法。可是,我答的是另一些東西。我說,如果是為幹活的,讀甚麼也可,如果為增長知識,課程只會幫倒忙。因為世界之大,知識之廣博,沒有一個課程可以有效涵蓋。而且,每個人的對不同知識的領吾力各異,沒有一個課程可適合所有人。可行的方法是沒有方向地閱讀,自然地,你會傾向讀自己能有效吸收的知識。就像一條蟲,沒有方向地往木裡蛀,牠不可能奢望吃掉整塊木頭,也不應靠別人製訂路線。用書蟲來形容愛閱讀的人,貼切不過。聽吧,她之吾以對。說得興起,我還推介她開個自己的網誌,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可以幫助吸收。看她的表情,我應該是說多了。

2009/02/13

等待

有時,你在漫無目的地等待某些事情的發生,有時,你感覺到一張圖畫所需要的盡在這裡,只欠一件不知名的東西。但它是甚麼?也許,有人突然走進你的視線範圍,你透過觀景器追蹤他的步伐,等了又等,你終於按下快門,之後你離開,莫名地感覺獲得了甚麼似的。後來,為了將之正名,你可以沖晒相片,找出相中的幾何圖案,研究一下,你會發現,如果快門是在決定性瞬間釋放,你已即時固定一個幾何圖紋,如果沒有這個圖紋,照片就失去形態和生命。1952年,攝影大師布烈松,對其後來被傳頌的「決定性瞬間」,有以上的闡述,這也可能是唯一的闡述。何謂形態和生命,見仁見智,我倒對他說的那個等待過程有所共嗚,周日,我打算在街上等等,祝我好運。

2009/01/31

上籤下籤

最近劉皇發為香港求得一支下籤,令我想起一篇交章。

馮內果在其後期一本近乎自傳式的散文作品《沒有國家的人》(A Man Without A Country)中,藉著教我們寫故事,說明他對世事的看法。他說,故事要寫得吸引,作者通常要主角經歷命運的高低起落。例如,《灰姑娘》,她受繼母虐待是壞事,神仙為她帶來美麗的衣服和南瓜車是好事,和王子跳舞是好好事,到午夜十二點,她便打回原形,又變成壞事,最後,她穿上玻璃鞋,從此與王子快樂地生活,大團圓。馮內果又舉了另外幾個例子說明流行的故事,都是因循類似的格式。不過,沙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就不一樣。

故事講述王子因其父親被剌殺,母后改嫁給王叔,一個貌似父親的鬼魂告訴王子兇手是皇叔,王子半信半疑,設計一個話劇,重演案發經過,希望憑皇叔看劇的反應去判斷鬼魂的指控真偽,可惜皇叔沒有中計,之後,王子將事件告訴母后之際,王子發現有人偷聽,誤以為是王叔,錯手殺人,受害者原來是王子的女朋友的父親,跟著,女朋友跳河自盡,她的兄長要和王子比武,比武導致兩人同歸於盡,母后服毒,女友兄長臨死前爆出皇叔要趁比武陷害王子的陰謀,王子在臨死一刻,殺死皇叔。

故事就是這樣完。馮內果說,置身當中,事情發展一片混亂,主角根本不可能知道哪件是對自己有利、哪件有害。馮內果笑沙士比亞的說故事技巧九流,但他稱讚道,《王子復仇記》之所以成為大師傑作,正因它反映現實。現實就是,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太少,你永遠都不可能辨別事情對自己是好、是壞,直至你上了天堂,如果天堂真的有答案。劉皇發得下籤,是好是壞? f._.

文章之前印有馮內果的親筆手寫句語:「世上最滑稽的笑話是這樣的:『昨晚我夢見自己在吃薄餅,早上起床才發現毛毯不見了!』」笑到我傻。

2009/01/21

奧巴馬vs.林肯

相比林肯的,奧巴馬的總統就職演說,只能當是說給小學生的。奧巴馬的演說大致循這樣一個套路走:目前,國家面臨大挑戰...不過,學習歷史的教訓,先賢立國...我們知道:Yes, we can...國內問題,我們應該拋開成見...國外事務,我們應重建領導地位...我們有的是正確的價值觀...最後,引述歷史名言,來個感性的結尾。林肯的首個就職演說又如何呢? 時為1861年,美國因黑奴問題面對國家分列。演說是這樣走的,對於黑奴問題,我一向立場鮮明而貫徹...我完全遵守國家法律辦事...分列國家是不容許的。

百多年前的英文較現在冗長,不過,林肯言之有物、立場鮮明,而且只針對一個問題。奧巴馬呢? 由就業說到環境,焦點含糊;怪罪於貪婪的同時,又歌頌冒險精神,有點自相矛盾;重口號多於實事,沒有巨體主張。我做了一個統計,數數他倆分別說了多少次「你」和「我」。奧巴馬對自己國民說了三次「你」(有另外幾個說給國外敵人不計在內)和二次「我」;林肯說了十七次「你」和四十一次「我」。林肯分清政府和人民的權責,我想甚麼、我做甚麼,你有權做甚麼。奧巴馬多說「我們」,將自己的角色混淆在人群當中。奧巴馬上任,行林肯的路程,用林肯的聖經。兩者都是演講高手,認真看看,就高下立見。當然,演講還看外型、音聲等,但如果只追求視聽效果而不講究內容,這又是否選擇出色的政治領袖的要素呢?

2009/01/17

卑路乍街


卑路乍街很狹窄,小孩子跳紮紮,幾步便可橫過,舊區,內街不能擴闊,可能為交通帶來不便,但狹窄的街道,偏偏構成一個自然的步行購物區。著名作家Jane Jacobs所形容的理想城市佈局,大概可在這裡找到。

這裡有些招牌是不合比例的巨大,雖然美感欠奉,但不失香港特色。日照下的影子,巨大得有點不可思議。

2009/01/10

看見

看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這是我今天參觀伍振榮的個人攝影展《中國‧人》的感想。要拍得好照片,攝影器材和技術其實是次要,首要是看見。而偏偏看見這個動作是最為人所忽略,原因可能是昂貴的攝影器材令人望而生畏,眼睛卻是人人都有,除了盲人,沒有人稀罕。聾的貝多芬能夠作曲,我未聽聞有盲的攝影師,分別在於攝影是建基於真實。可是,有眼睛不一定看得見,出色的攝影師可以看見普通人平時視以不見的精彩畫面。說來有點抽象,看見,較實際的條件還是有的,就是去到現場。沒有去到,怎樣能看見?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伍振榮到國內遊歷,在港人還未興起北上之前,他拍下珍貴的社會面貌。到那裡,看得見,美極了!

2009/01/08

母夜

馮內果較早期的小說"Mother Night"(母夜),講述二次大戰時期,一個在德國服役的美國間諜的故事。服役期間,這位間諜擔任德國納粹黨宣揚部要員,是一個受歡迎的電台節目主持,他向德國人宣揚納粹主義的節目內容,原來是向美軍發佈的密碼。戰後,他繼續周旋在政治鬥爭和民族衝突之間,原本是作家和大情人的他,在人類仇恨之中,被淪為任人擺佈的棋子,愛人和朋友都背叛了他。最後,他在以色烈接受裁決,只有裁決,才能為他帶來自由。劇力萬鈞的史詩式鉅獻,馮內果又一佳作。

2009/01/06

索羅斯的投資藝術

面對金融海嘯,美國國會早前傳召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對沖基金經理作供,表明導致華爾街數間金融機構財政困難的災難,與自己無關。他們並排舉起右手宣誓的場面,成為翌日金融時報的頭版照片,原來,足以以個人力量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的人,為數不多,就是五位。其中,照片左起第一位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索羅斯是對沖基金界的先驅。1992年,他管理的量子基金透過炒賣英鎊,拖垮英倫銀行,導致英鎊大幅貶值而套利十億美元。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索羅斯被指為幕後黑手,更被冠以「大鱷」稱號。自金融市場穩定下來,索羅斯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不過,金融時報那張照片說明,即使闊別舞台多年,索羅斯的影響力仍然不減。

而索羅斯的影響力,不僅在投資界,在慈善界也舉足輕重。根據近期《商業周刊》的數據顯示,其歷來捐獻,佔其身家的六成,總額近七十億美元,為全球第三大慈善家,僅次於股神畢菲特和微軟的蓋茨。

是「大鱷」又是大慈善家,身份好像有點矛盾,索羅斯究竟是亦正亦邪的雙面人,抑或錢多得洗不盡的風頭躉呢?我認為他兩樣也不是,他的行為貫徹他對「開放社會」的信念。

在「開放社會」裡,每個人掌握的知識是不完整的,沒有人能知道真理,所以社會不能容許獨裁領袖的存在,即使領袖有多賢能,甚至其制訂的政治是何等合乎科學精神,也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除了個人知識的局限,科學應用在社會研究上,亦大有問題,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行為,互動而連續,不可能像科學家研究白老鼠的行為一樣,在實驗室中進行。

索羅斯的信念,與他的成長有關。生於匈牙利的他,早年被共產黨迫害逃難至英國。那段經歷令他體會到世事充滿變數,亦令他討厭獨裁統治。後來,索羅斯就讀倫敦經濟學院,受到學院的自由派思想薰陶,對經濟學上的傳統假設,例如每個人認知一切,有所質疑。

我說索羅斯炒賣和做善事理念一致,就是他做善事,是為了支持政治力量,去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發展。而在投資方面,他亦將「開放社會」的概念,應用到市場分析上,簡單說,就是利用人的無知發財。

主流經濟學假設人認知一切,市場上買賣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物業,以及衍生工具,都在價格上反映實際的價值,換言之,市場永遠是對的。

索羅斯反對「市場永遠是對的」這個理論。他認為,正因為人的知識有限,市場時常錯誤地反映價值,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了。更甚者,錯誤行為會產生雪球效應,引發更多錯誤行為,令市場泥足深陷。他叫這個雪球效應為「反射作用」(Reflecivity)--當人類接收市場資訊後,作出反應,而這個反應的影響會「反射」回到市場,改變市場資訊本身。

以銀行樓按為例。如果樓市上升,提交銀行作抵押品的價值,得以提高,銀行便願意多借點錢出去。從主流經濟學的觀點看,銀行這個做法很合理。不過,根據索羅斯的「反射作用」,銀行多借點錢,會翻過來推動樓市進一步上升,樓市上升再令抵押品價值上升,銀行願意再借出更錢,影響循環不息,造成樓市泡沫。2007年之前的美國樓市泡沫,就是這樣形成。

索羅斯認為主流經濟學家和分析員誤信「市場永遠是對的」,忽略了「反射作用」帶來的混亂,造成大錯。不過對於部份投資者來說,別人的錯誤,正為他們帶來賺錢機會。

在索羅斯眼中,世界上同時間存在很多不同程度和階段的周期,都是拜「反射作用」所 賜,而今年金融海嘯如此巨大,是幾個大泡沫同時爆破的結果。最重要的一個泡沫,是有關監管力度的泡沫,周期長達七十年,未來,監管力度將像1929年市場大崩塌之後一樣,再次收緊。索羅斯預期,這對未來的投資環境,有深遠的影響。

索羅斯今年的新書"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中譯版: 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正確地預測出版幾個月之後出現的金融危機,以及其嚴重程度。全書162頁,精簡握要地序述了「大鱷」本人的投資心得,理論與實踐並重,是普羅投資者的手冊。書面設計以雲霧濃罩的香港背景,港人對九七﹑九八亞洲金融風暴記憶尤新,讀「大鱷」的著作兼欣賞書籍封面,份外具親切感。

書尾部份別開新面,以日記形式記錄索羅斯投資實戰的心路歷程,可惜書本趕著印刷,這部份只能寫到今年三月,略嫌太短,為此書其中不足之處。

書中亦不乏幽默,索羅斯自譏說自已雖然是個成功的投資者,卻是個失敗的哲學家。有關「開放社會」的哲學,他的女兒指他吹牛,女兒說他的投資決定,取決於背脊的感受 -- 索羅斯每次背痛,便改變原先的投資步署。這聽來兒戲,也說明一個道理 -- 雖然索羅斯的理論,可能令他了解市場大方向,但細節運作上,投資始終靠點直覺,沒有公式可循。

(刊登於今期《讀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