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網友量子的把握力,「我打十個」相信是正電影葉問的主題。話說葉問在道場上看不過眼日本人欺凌中國人,步上雷台呼喊「我打十個」。好一句豪情壯語,如果每個中國人在抗日時代都以此為目標,以中國人的人數,可以打一百個日本,侵略者應該很快投降。豪情壯語背後,卻隱藏了導演在前半段埋下的伏筆。戰前,中國又是自己人打自己人,電影故事是南北方比武,而現實是國共內戰,打成一盤散沙,葉問任靠個人力量,又怎能扭轉形勢呢?導演傳話人是林家棟,他飾演隨波逐流的小角色,最來當上日本翻譯員,被葉問罵為漢奸,他反問葉問,你可以打一百個、一千個日本人嗎?答案是,即使打一千百也沒用,匹夫之勇。
有人批評,電影過份囂染民族主義,加插情節,硬要將一個武術家,塑造成民族英雄,單單歌頌其武藝和對武術的貢獻,應該夠拍兩小時而又教人津津樂道。不過,如果生於那個亂世,如果沒有為人民做點事,主觀上,故事很難寫下去。當然,客觀上,一代宗師有其個人的局限是可以理解的。但導演選擇勾起民族情義,看電影大受好評,相信導演測民情是準確的,中國熱在奧運之後還未冷卻。這部電影,我也看得熱血沸騰,始終,我對日本侵華歷史的態度是寬恕,但不能忘記。
如果我是導演,拍的可能是另一個時代。葉問為何移居香港呢?網上資料顯示,他是1949年下來的,共產黨對他的衝擊,應該較日本入浸深遠。那裡應該有更值得拍成電影的好故事。可是,這一段歷史不好說,太政治敏感,電影不單沒有交代這段歷史,反而硬生生地將葉問逃到香港的事件推早到抗日時期。香港人就是唯有滿足於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以及選擇性失憶。
有次從圖書館借來三聯書局出版的香港歷史圖片冊,從開埠到近代照片都有。很多艱苦歲月值得回味,可是,差不多到最後,成為全書的敗筆。那張照片是八九年六四前,上百萬港人到中環示威,聲援北京學生爭取民主的,書本的照片說明是:九八年五月,港人表示對內地政局的關注。選擇性失憶,好像是社會的共識,又或者變成了一種禮儀。
又有次,在海洋公園,有個供小孩子玩電船的水池。有個小孩子用仿如紅衛兵的口吻,高呼「前進!前進!前進!」看著他的電船在水池裡亂衝,我想,前進不是壞事,不過,如果不懂回顧,是很危險的。
5 則留言:
interesting angle, im going to write abt Yip Man too, but from the view pt of a wing chun practioner
“我打十個”那場,是經典,是全片最核心的地方。邏輯告訴我們,葉問是在濫打無辜,而且導演故意渲染葉問下手之重,超出觀衆的心理界限。但大多數人看得痛快不已,正好說明民族主義的魅力和矛盾。之前葉問的斯文,和場上的暴烈,形成強烈對比,個人在時代面前的無力和身不由己。
能對民族主義做這樣的反思,只有香港的電影才做到到。
葉問來香港,那肯定是另一個故事了,比日本入侵還慘烈了。以他這樣的背景,在大陸的親戚會很慘。但導演不會傻到要去提。這部電影是大陸拍的,也是針對大陸市場的。
seafoodX,期待你的新作。
量子,多謝補充。
香港的自由被人痷下痷下,好快冇哂ga la
老麥,香港的自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