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看似簡單,隨手可拿起,其實卻一點也不簡單,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記得第一次令我認知到錢的抽象一面,是來自一個電視廣告:「你識得我嗎?」,那個信用卡廣告告訴我,信用卡可以代替現金,通行全球。
金錢是邪惡的嗎?我年紀很小時就否定了。八十年代初,內地經濟改革開放之初,隨父母一同回內地探親,內地人物資短缺,成年人一面愁容,孩子連鞋子也沒有,那時我已明白到,即使不是百分百友善,金錢也害不到他們幾多。
到近期全球信貸收縮而引發的金融海嘯,金錢成為全人類的焦點。銀行體系內迅速收縮,各國中央銀行又同時注入大量金錢,對資產市場以至國際貨幣造成動盪,更令百多年歷史的金融機構相繼倒閉,也造成大量失業。
有人埋怨,以金錢為基礎的金融業不善生產,從業員只懂炒賣,他們的瘋狂行為影響了「實體經濟」,這個指控甚至有機會推倒西方近幾十年賴以發展的資本主義價值觀。
金錢──集抽象和現實於一身。基於道德上具爭議性,這場金融海嘯引起各界對金錢的激烈討論。就在這時,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家Niall Ferguson(費格遜)的新書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直譯:金錢的興起)推出得正合時宜。
這位寫下多本暢銷書的作者,用歷史學的角度看金錢世界近千年以來的演變。來自蘇格蘭的費格遜,沒有在新書中寫他同鄉經濟學祖師阿當史密夫(Adam Smith)的理論,反而說近年高利貸集團活動在其祖國的貧民區之猖獗,帶出金錢的借貸服務供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他又從大耳窿講到沙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指今日社會地位崇高的銀行家,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受人鄙視的低下階層,因為教廷不容許任何人放貸及收取利息,銀行家在當時只會是小數族裔,尤其是猶太人的工作;他們在街上擺檔,經常被人賴賬。
從大耳窿和猶太人的經驗得知,銀行要有效運作,惟有做大間的,愈大愈好;而銀行業的歷史也是循這個方向發展。
費格遜以往的著作,多涉及戰爭。他在此書所講述的金錢歷史,也和戰爭有密切關係。在他眼中,戰爭是很多事物的起源,包括金錢的其中一種形態──債券。
中世紀意大利城邦之間的戰爭,就是靠發行債券來融資。到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帶領法國在滑鐵盧出戰,卻敗於英國的威靈頓將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英國有效地調動金錢,購置支援前線的物資;而商人羅特希爾德(Nathan Mayer Rothschild)也立了大功。羅特希爾德是猶太裔新移民,早年在歐洲各國建立廣泛的人際網絡。戰爭期間,他成功偷運黃金到歐洲戰線,後來藉着迅速資訊傳達,優先知道英國勝利的消息,買入大量債券。由於原先市場擔心英國因戰敗而不兌現債券,債券出現大額折扣,但英國最終戰勝,債券價格登時飊升,羅特希爾德獲利不菲,建立世世代代的金融基業。
羅特希爾德推動歐洲的債券業發展,各國政府舉債要羅特希爾德代理包銷,久而久之,羅特希爾德控制了金錢和地緣政治。哪個國家要打仗,也要優先得到羅特希爾德批准,羅特希爾德的支持,也成為戰爭取勝的關鍵。例如在十九世紀中,美國的南北內戰,普遍視之為北方政府為了解放黑奴的正義之戰,費格遜認為南方政府戰敗的原因,是羅特希爾德拒絕為她融資。錢作怪。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認為龐大的戰爭開支帶來了財政壓力,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費格遜指出,德奧兩國缺乏完善的舉債機制,唯有硬着頭皮印銀紙融資,結果導致國內出現超高通脹,嚴重打擊戰後德奧兩國的經濟。債券可以富國強兵,但如果胡亂發行,也可以摧毀一個國家的國力,阿根廷是一例。她曾經是經濟強國,但多年來大量舉債又多次不履行債務,令她經濟在近幾十年停滯不前。
從家鄉說到世界列強、戰爭到和平、過去到現在,費格遜帶讀者穿梭時空,了解金錢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提起我興趣的,是有關最近金融海嘯方面的着墨。作者用以往幾個投資泡沫說明泡沫所能帶來的瘋狂和災禍,包括十八世紀初的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以至近年的英隆(Enron)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為了逃避風險,人類想出多個辦法,包括保險。幾年前颶風卡塔里娜侵襲美國新奧爾良,保險公司和政府就誰應該承擔對災民的賠償爭論不休。根據保險合約,保險公司承諾賠償一切由風災引致的損失,而根據法例,政府有責任賠償水浸帶來的損失。那次天災,大量房屋倒塌,是源於風災抑或是水患呢?暫時未有定案,苦了災民。
事實上,世界上天災人禍太多,保險算不上是有效的避險工具,而另一個避險工具是公共福利制度。日本在戰後培養出完善的福利制度,至今仍然運作良好,只不過可能是文化傳統差異,同樣制度用在戰後的英國告終失敗,日本也只是世上罕有的成功例子。傳統價值認為房地產是最安全的投資,可是歐美近年的地產泡沫爆球,證明房地產也不絕對安全,尤其是當個人資產過份集中於房地產物業時。
綜觀現時的政治環境,費格遜對金錢的發展仍存在隱憂,中美貿易不平衡,會否重蹈1914年前,英國、德國貿易失衡的覆轍呢?環顧歷史,費格遜認為金錢對人類的發展利多於弊。很多貧窮和災害不是源自金錢,而是金錢不能被有效地使用所導致。在金錢的發展歷程中,市場大幅波動最令人厭惡。作者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而其中一個原因是人類集體記憶太短。
當銀行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的經驗都不過二、三十年,在歷史長流裏轉眼飛逝,未能汲取教訓;這樣,更顯得閱讀和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費格遜的這本書,正好為此提供一個起步點。
作者在書末感謝家人,感性地說出寫書期間忽略了家人,對他們有所虧欠,並承諾以金錢作補償,只恨他可支付的貨幣實在太虛浮(I only wish that I were able to repay them in a sounder currency)。作者看出了金錢的實際價值,以及其良好的一面,怪就只能怪,隨着政府大量印刷貨幣,金錢本身不夠穩當。
(刊登於今期《讀書好》雜誌)
2009/04/30
2009/01/06
索羅斯的投資藝術
面對金融海嘯,美國國會早前傳召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對沖基金經理作供,表明導致華爾街數間金融機構財政困難的災難,與自己無關。他們並排舉起右手宣誓的場面,成為翌日金融時報的頭版照片,原來,足以以個人力量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的人,為數不多,就是五位。其中,照片左起第一位是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
索羅斯是對沖基金界的先驅。1992年,他管理的量子基金透過炒賣英鎊,拖垮英倫銀行,導致英鎊大幅貶值而套利十億美元。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索羅斯被指為幕後黑手,更被冠以「大鱷」稱號。自金融市場穩定下來,索羅斯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不過,金融時報那張照片說明,即使闊別舞台多年,索羅斯的影響力仍然不減。
而索羅斯的影響力,不僅在投資界,在慈善界也舉足輕重。根據近期《商業周刊》的數據顯示,其歷來捐獻,佔其身家的六成,總額近七十億美元,為全球第三大慈善家,僅次於股神畢菲特和微軟的蓋茨。
是「大鱷」又是大慈善家,身份好像有點矛盾,索羅斯究竟是亦正亦邪的雙面人,抑或錢多得洗不盡的風頭躉呢?我認為他兩樣也不是,他的行為貫徹他對「開放社會」的信念。
在「開放社會」裡,每個人掌握的知識是不完整的,沒有人能知道真理,所以社會不能容許獨裁領袖的存在,即使領袖有多賢能,甚至其制訂的政治是何等合乎科學精神,也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除了個人知識的局限,科學應用在社會研究上,亦大有問題,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行為,互動而連續,不可能像科學家研究白老鼠的行為一樣,在實驗室中進行。
索羅斯的信念,與他的成長有關。生於匈牙利的他,早年被共產黨迫害逃難至英國。那段經歷令他體會到世事充滿變數,亦令他討厭獨裁統治。後來,索羅斯就讀倫敦經濟學院,受到學院的自由派思想薰陶,對經濟學上的傳統假設,例如每個人認知一切,有所質疑。
我說索羅斯炒賣和做善事理念一致,就是他做善事,是為了支持政治力量,去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發展。而在投資方面,他亦將「開放社會」的概念,應用到市場分析上,簡單說,就是利用人的無知發財。
主流經濟學假設人認知一切,市場上買賣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物業,以及衍生工具,都在價格上反映實際的價值,換言之,市場永遠是對的。
索羅斯反對「市場永遠是對的」這個理論。他認為,正因為人的知識有限,市場時常錯誤地反映價值,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了。更甚者,錯誤行為會產生雪球效應,引發更多錯誤行為,令市場泥足深陷。他叫這個雪球效應為「反射作用」(Reflecivity)--當人類接收市場資訊後,作出反應,而這個反應的影響會「反射」回到市場,改變市場資訊本身。
以銀行樓按為例。如果樓市上升,提交銀行作抵押品的價值,得以提高,銀行便願意多借點錢出去。從主流經濟學的觀點看,銀行這個做法很合理。不過,根據索羅斯的「反射作用」,銀行多借點錢,會翻過來推動樓市進一步上升,樓市上升再令抵押品價值上升,銀行願意再借出更錢,影響循環不息,造成樓市泡沫。2007年之前的美國樓市泡沫,就是這樣形成。
索羅斯認為主流經濟學家和分析員誤信「市場永遠是對的」,忽略了「反射作用」帶來的混亂,造成大錯。不過對於部份投資者來說,別人的錯誤,正為他們帶來賺錢機會。
在索羅斯眼中,世界上同時間存在很多不同程度和階段的周期,都是拜「反射作用」所 賜,而今年金融海嘯如此巨大,是幾個大泡沫同時爆破的結果。最重要的一個泡沫,是有關監管力度的泡沫,周期長達七十年,未來,監管力度將像1929年市場大崩塌之後一樣,再次收緊。索羅斯預期,這對未來的投資環境,有深遠的影響。
索羅斯今年的新書"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中譯版: 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正確地預測出版幾個月之後出現的金融危機,以及其嚴重程度。全書162頁,精簡握要地序述了「大鱷」本人的投資心得,理論與實踐並重,是普羅投資者的手冊。書面設計以雲霧濃罩的香港背景,港人對九七﹑九八亞洲金融風暴記憶尤新,讀「大鱷」的著作兼欣賞書籍封面,份外具親切感。
書尾部份別開新面,以日記形式記錄索羅斯投資實戰的心路歷程,可惜書本趕著印刷,這部份只能寫到今年三月,略嫌太短,為此書其中不足之處。
書中亦不乏幽默,索羅斯自譏說自已雖然是個成功的投資者,卻是個失敗的哲學家。有關「開放社會」的哲學,他的女兒指他吹牛,女兒說他的投資決定,取決於背脊的感受 -- 索羅斯每次背痛,便改變原先的投資步署。這聽來兒戲,也說明一個道理 -- 雖然索羅斯的理論,可能令他了解市場大方向,但細節運作上,投資始終靠點直覺,沒有公式可循。
(刊登於今期《讀書好》)
索羅斯是對沖基金界的先驅。1992年,他管理的量子基金透過炒賣英鎊,拖垮英倫銀行,導致英鎊大幅貶值而套利十億美元。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索羅斯被指為幕後黑手,更被冠以「大鱷」稱號。自金融市場穩定下來,索羅斯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不過,金融時報那張照片說明,即使闊別舞台多年,索羅斯的影響力仍然不減。
而索羅斯的影響力,不僅在投資界,在慈善界也舉足輕重。根據近期《商業周刊》的數據顯示,其歷來捐獻,佔其身家的六成,總額近七十億美元,為全球第三大慈善家,僅次於股神畢菲特和微軟的蓋茨。
是「大鱷」又是大慈善家,身份好像有點矛盾,索羅斯究竟是亦正亦邪的雙面人,抑或錢多得洗不盡的風頭躉呢?我認為他兩樣也不是,他的行為貫徹他對「開放社會」的信念。
在「開放社會」裡,每個人掌握的知識是不完整的,沒有人能知道真理,所以社會不能容許獨裁領袖的存在,即使領袖有多賢能,甚至其制訂的政治是何等合乎科學精神,也不可能是絕對正確的。除了個人知識的局限,科學應用在社會研究上,亦大有問題,研究對象是人,而人的行為,互動而連續,不可能像科學家研究白老鼠的行為一樣,在實驗室中進行。
索羅斯的信念,與他的成長有關。生於匈牙利的他,早年被共產黨迫害逃難至英國。那段經歷令他體會到世事充滿變數,亦令他討厭獨裁統治。後來,索羅斯就讀倫敦經濟學院,受到學院的自由派思想薰陶,對經濟學上的傳統假設,例如每個人認知一切,有所質疑。
我說索羅斯炒賣和做善事理念一致,就是他做善事,是為了支持政治力量,去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發展。而在投資方面,他亦將「開放社會」的概念,應用到市場分析上,簡單說,就是利用人的無知發財。
主流經濟學假設人認知一切,市場上買賣的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物業,以及衍生工具,都在價格上反映實際的價值,換言之,市場永遠是對的。
索羅斯反對「市場永遠是對的」這個理論。他認為,正因為人的知識有限,市場時常錯誤地反映價值,不是高估,就是低估了。更甚者,錯誤行為會產生雪球效應,引發更多錯誤行為,令市場泥足深陷。他叫這個雪球效應為「反射作用」(Reflecivity)--當人類接收市場資訊後,作出反應,而這個反應的影響會「反射」回到市場,改變市場資訊本身。
以銀行樓按為例。如果樓市上升,提交銀行作抵押品的價值,得以提高,銀行便願意多借點錢出去。從主流經濟學的觀點看,銀行這個做法很合理。不過,根據索羅斯的「反射作用」,銀行多借點錢,會翻過來推動樓市進一步上升,樓市上升再令抵押品價值上升,銀行願意再借出更錢,影響循環不息,造成樓市泡沫。2007年之前的美國樓市泡沫,就是這樣形成。
索羅斯認為主流經濟學家和分析員誤信「市場永遠是對的」,忽略了「反射作用」帶來的混亂,造成大錯。不過對於部份投資者來說,別人的錯誤,正為他們帶來賺錢機會。
在索羅斯眼中,世界上同時間存在很多不同程度和階段的周期,都是拜「反射作用」所 賜,而今年金融海嘯如此巨大,是幾個大泡沫同時爆破的結果。最重要的一個泡沫,是有關監管力度的泡沫,周期長達七十年,未來,監管力度將像1929年市場大崩塌之後一樣,再次收緊。索羅斯預期,這對未來的投資環境,有深遠的影響。
索羅斯今年的新書"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中譯版: 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正確地預測出版幾個月之後出現的金融危機,以及其嚴重程度。全書162頁,精簡握要地序述了「大鱷」本人的投資心得,理論與實踐並重,是普羅投資者的手冊。書面設計以雲霧濃罩的香港背景,港人對九七﹑九八亞洲金融風暴記憶尤新,讀「大鱷」的著作兼欣賞書籍封面,份外具親切感。
書尾部份別開新面,以日記形式記錄索羅斯投資實戰的心路歷程,可惜書本趕著印刷,這部份只能寫到今年三月,略嫌太短,為此書其中不足之處。
書中亦不乏幽默,索羅斯自譏說自已雖然是個成功的投資者,卻是個失敗的哲學家。有關「開放社會」的哲學,他的女兒指他吹牛,女兒說他的投資決定,取決於背脊的感受 -- 索羅斯每次背痛,便改變原先的投資步署。這聽來兒戲,也說明一個道理 -- 雖然索羅斯的理論,可能令他了解市場大方向,但細節運作上,投資始終靠點直覺,沒有公式可循。
(刊登於今期《讀書好》)
2008/11/04
光環效應
朝早看電視新聞,有時會令我感到迷惘,尤其是近期的金融危機。有一天,美國股市下跌,新聞報道說原因是:「最新經濟數據,加深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憂慮。」翌日,股市上升,報道又說:「最新經濟數據,利好投資氣氛。」,究竟投資者對前景的看法,是否如報導所暗示,每天左遙右擺呢?其實兩天都有利好和利淡的經濟數據出爐,記者只選擇了合用的數據,來解釋當天股市表現。
我迷惘可能因為我了解得多,我有親身經歷。十年前我在報館工作,負責寫每日大市回顧,恒生指數每天不是升就是跌,平收才怪,但未必每天都有真正原因,可以解釋升跌原因,我的工作就是將大市儘量寫得「完整」一點,要有前因後果,否則,外籍編輯就會不耐煩質問:「Ah hoi, what's the story? Give me the story.」其實每天利好和利淡的消息多的是,只要併揍得宜,一個聽來具故事性的大市回顧,很快就做妥。
工商管理學學者羅森維(Phil Rosenzweig)指出,除了新聞報道外,雜誌﹑研究報告以至書籍,都充斥著看風駛悝的偽理論,他稱這個現象為--Halo Effect -- 光環效應。其著作《Halo Effect: ... and the Eight Other Business Delusions That Deceive Managers》(光環效應: 科學分析成功模式的九大陷阱) 指出,有用的理論應該是先有因,後有果。但很多學者和評論家,先觀察結果,然後論原因,這樣,理論很容易受結果影響,變成成敗論英雄。
在光環效應的迷惑下,一間成功的企業的所有發展策略,都是雄財偉略,一間失敗的企業,她的一切發展大計,都脫離核心優勢。一間由盛轉衰的企業,原先備受推崇的開放企業文化,會被視為無皇管。同時,一個原先被公認為高膽遠足的CEO,會被貶為一意孤行的獨裁者。
羅森維舉出很多生動的例子以說明光環效應的威力,以及其所引申的謬誤,還針對兩本經濟學的經典著作--《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和《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指出它們所列出貫徹作者所推祟的經營原則的模範企業,即使何等成功,其表現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書籍出版後都步入平淡。這說明即使是經典著作,也逃不過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可說是無遠弗界,影響人對人與事的看法,包括上司對下屬表現的評估、政治人物的民望、消費者購物選擇,以至個人的自我評估。
寫《財經拆局2》發現一些市場的神秘理論與光環效應有關。例如流傳多時的「秋官效應」,你有否察覺,當鄭少秋有電視劇上演而股市上升,沒有人會提及「秋官效應」,只有在電視劇上演而股市同時下跌,人們才紛紛搬上「秋官效應」來炒作一番,助長了「秋官效應」的魔力。
最近,股市大跌,更見光環到處閃,市場媒體充斥著「見跌測跌」的言論,像雪球般愈滾愈大,令群眾情緒走向極端。一年前,「見升測升」又是另一極端。
《光環效應》全書用語淺白,文字流暢,論述一氣呵成,觀點具啟發性,改變了我對知識的一些看法。如作者引述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只不過天性渴望將凡事合理化。
一位可口可樂迷,可以告訴你可口可樂比百事可樂好味的種種原因,但如果蒙著眼,他可能分辨得出,喝的是哪個牌子的可汽水,我想,這個矛盾大概是某種光環效應作祟。可口可樂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品牌,全因為她的廣告策略了得 -- 噢,對不起,悄不留神,我也墮進了光環效應的陷阱。
(刊載於今期《讀書好》雜誌)
我迷惘可能因為我了解得多,我有親身經歷。十年前我在報館工作,負責寫每日大市回顧,恒生指數每天不是升就是跌,平收才怪,但未必每天都有真正原因,可以解釋升跌原因,我的工作就是將大市儘量寫得「完整」一點,要有前因後果,否則,外籍編輯就會不耐煩質問:「Ah hoi, what's the story? Give me the story.」其實每天利好和利淡的消息多的是,只要併揍得宜,一個聽來具故事性的大市回顧,很快就做妥。
工商管理學學者羅森維(Phil Rosenzweig)指出,除了新聞報道外,雜誌﹑研究報告以至書籍,都充斥著看風駛悝的偽理論,他稱這個現象為--Halo Effect -- 光環效應。其著作《Halo Effect: ... and the Eight Other Business Delusions That Deceive Managers》(光環效應: 科學分析成功模式的九大陷阱) 指出,有用的理論應該是先有因,後有果。但很多學者和評論家,先觀察結果,然後論原因,這樣,理論很容易受結果影響,變成成敗論英雄。
在光環效應的迷惑下,一間成功的企業的所有發展策略,都是雄財偉略,一間失敗的企業,她的一切發展大計,都脫離核心優勢。一間由盛轉衰的企業,原先備受推崇的開放企業文化,會被視為無皇管。同時,一個原先被公認為高膽遠足的CEO,會被貶為一意孤行的獨裁者。
羅森維舉出很多生動的例子以說明光環效應的威力,以及其所引申的謬誤,還針對兩本經濟學的經典著作--《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和《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 Successful Habits of Visionary Companies),指出它們所列出貫徹作者所推祟的經營原則的模範企業,即使何等成功,其表現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書籍出版後都步入平淡。這說明即使是經典著作,也逃不過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可說是無遠弗界,影響人對人與事的看法,包括上司對下屬表現的評估、政治人物的民望、消費者購物選擇,以至個人的自我評估。
寫《財經拆局2》發現一些市場的神秘理論與光環效應有關。例如流傳多時的「秋官效應」,你有否察覺,當鄭少秋有電視劇上演而股市上升,沒有人會提及「秋官效應」,只有在電視劇上演而股市同時下跌,人們才紛紛搬上「秋官效應」來炒作一番,助長了「秋官效應」的魔力。
最近,股市大跌,更見光環到處閃,市場媒體充斥著「見跌測跌」的言論,像雪球般愈滾愈大,令群眾情緒走向極端。一年前,「見升測升」又是另一極端。
《光環效應》全書用語淺白,文字流暢,論述一氣呵成,觀點具啟發性,改變了我對知識的一些看法。如作者引述一位社會心理學家說,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只不過天性渴望將凡事合理化。
一位可口可樂迷,可以告訴你可口可樂比百事可樂好味的種種原因,但如果蒙著眼,他可能分辨得出,喝的是哪個牌子的可汽水,我想,這個矛盾大概是某種光環效應作祟。可口可樂之所以成為世界第一品牌,全因為她的廣告策略了得 -- 噢,對不起,悄不留神,我也墮進了光環效應的陷阱。
(刊載於今期《讀書好》雜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