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著作《吾國與吾民》是一本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書,1930年代出版,後來譯有中文版,作為中國人,我看這本書仍大有收穫,因其具趣味而內容充實。書中展現的中國,具個性、有尊嚴而不自大。當中談及,中華民族生存之道有三,一科舉制,二家庭制度,三對自然生活的祟尚。舉科確保人才流動性,家庭制度監控道德,祟尚自然則可抗衝文明帶來的腐敗。國人的德性為忍耐、「無可無不可」,及「老猾俏皮」,忍耐是由家庭制度鍛鍊出來,「無可無不可」是政治冷感的表現,「老猾俏皮」,我理解為「老油條」的態度,叫人奈何。
林語堂說,中國人的思想是女人型 -- 缺乏邏輯,傾向靠生活經驗來理解事物,辦事求合理,更必須合乎人情。中庸之道,他的解說是「A是對的,B亦未嘗不錯」,是華人思想特質的表現。西方人的理想人生大概是盡展所長,而中國人的理想人生,林語堂說,是樂天知命,享受樸素生活。政治上,重情理的本性令華人不相信法制紀律,二千多年前,法家韓非子已提出以刑法來肅清倡廉,可惜其主張受不到儒家主流社會的重視。華人寧願要「賢人政府」、「父母政府」,不要「法治政府」,妄想統治者負起道德責任去愛民如子。
以家庭作為利益單位,華人也甚少有公共精神,個家自掃門前雪,政治冷感源於「賢人政府」對個人權利的缺乏保障。林語堂又提到,「出世」的道家怎麼補充儒家的思想,讓華人不至被禮教壓制得過份痛苦。玄妙的佛教又可滿足華人對超現實的好奇心。還有,中國女性的地位並非外國人想像的低,母親和妻子都掌握家庭內部權力。在林語堂眼中,中國人有頑強的生命力,乃源於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偏偏又妨礙我們進步。
2 則留言:
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須回到古典的視域,即藏天下於天下(莊子大宗師),這意味著把天下人歸還於天下人各正性命的生活方式,為政者的目標是天下有道(通過禮樂保持溝通的道路),不是法治。
多謝無名氏,法治是保障人民自由,還是壓制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