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土地拍賣之後,傳媒愛拿賣地成績,宣揚「麪包與麪粉」的關係。例如,某地產商投得地片,其建築面積成本為每尺$5,000,業界人士計入建築成本和利息,推斷地產商須以每尺$6,500售樓,才有利可圖,經過傳媒的報導,大眾便錯誤以為三年後樓宇落成之時,同區樓價將至少是$6,500一尺,誤以為「麪包一定貴過麪粉」,於是同區的現樓業主原本叫價$4,500的,便紛紛提高叫價。奶茶怪認為,「麪包一定貴過麪粉」是錯誤的,原因有二。
賣麪包的「呃稱」。這是建築面積和售樓面積的差異所帶來的,原本規定建一千尺的單位,發展商以不同的量度方式,對買樓人士說單位有一千三百尺。用以上的$5,000「麪粉價」為例,因為「呃稱」,即使「麪包價」是同樣$5,000,發展商是有賺。這樣,$6,500的估計便過份樂觀。
上文提到,這種「呃稱」的技倆,是無法普遍為發展商製造豐厚利潤,「麪包與麪粉」的邏輯,只會利好短期市場氣氛。而且,地產商亦不一定可以以高於成本價的售樓將樓子出售。「麪粉價」$5,000的住宅出售時,「麪包價」可以是$2,000、$4,000、$8,000或$10,000,任何價錢,這視乎當時市場供求而定。如果市場暢旺,發展商以$10,000求售不會「面朦」,亦不應「面朦」。如果市場淡靜,普遍樓子滯銷,發展商以$2,000出售,迫不得以,為求止蝕。
更可惜的,是「麪包與麪粉」的理論不但不適用於樓市,連麪包與麪粉的市場,也不管用。即使麪粉貴了,麪包店亦不可照樣加價售包,視乎顧客的承受能力。「麪包與麪粉」的理論大行其道,奶茶怪認為,可能是其順口易記。但其可靠程度莫過於「絲襪奶茶用絲襪沖成」的類似謠傳。
2 則留言:
heavy vested interest in ppty news desks among various HK press, I've been there and you'll probably be shocked how worse the situation is
seafoodx, thank you for your insights.
Let me do advertising here, of my own. i wrote a related article about newspaper earlier, if you are interested.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