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三國演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三國演義」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10/14

孔明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道理是完全說不通的,三國演義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是超級英雄,等於今日漫畫裡的超人。我試用筆記型式,寫低諸葛亮的本領,作為自己日後做人處事的參考。

舌戰群儒,他除了針對事實力辯,還示範了中國人慣用的招數,就是你無資格開口,處處人身攻擊。

論戰略,一字以記之,乃「借」,借風借火借水借箭借東吳之力抗曹借荊州,以小勝大,就要靠借。

單靠借不夠,三氣周瑜,道出了兵法的中心要訣,就是知己知彼,即知道對手下一步棋,想多你一步,這個策略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戰局。到諸葛亮擺出空城計,在城樓上彈琴,能嚇走司馬懿,手無一兵一卒可抗大敵,是心理戰的至高境界。

諸葛亮戰無不克,即使死後,徒弟靠他傳授的秘笈,可以打下去,故事長達一百頁,但諸葛亮沒有被霸權沖昏頭腦,在適當時候要放生,七擒七縱雲南蠻夷王,得勝後不駐兵,只求蠻夷降服,比今日美國對中東政策為高明。

在政治上,也貫徹軍事上用得其法之道,不拘泥於意識形態,究竟是儒家的仁義治國,還是法治?諸葛亮不理,治西蜀,他選法治,原因是以前漢朝用仁義治國,太鬆,所以拉番緊,僅此而已。

談到理想,諸葛亮晚年伐魏,為報先帝劉備三顧草蘆知遇之恩,到臨死,明知蜀國將亡,還是為國民好。命屬下將自己葬於定軍山,定軍山是魏軍攻蜀必經之地,及時,諸葛亮顯靈,勸敵軍勿妄殺無辜,可見其愛民之心超越自己有生之年。

現實一點,諸葛亮至少教曉我兩件事,一,儀表要端正,二,不宜妄自菲薄。

2009/10/04

我最喜愛的三國人物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三國演義裡,除了天意外,人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普遍認為,人的能力有天賦的,也有後天培養的,但作者羅貫中著重的,只有天賦的才能。「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說人才是上天決定的。事實上在全書中,沒有提及過培訓的情節,沒有提過關雲長練武,沒有提過諸葛孔明的學習過程。天下形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支配著這個天理循環的,就是人才。

小說裡,出眾的人物有許多,但其中一個較為被人忽略的,是東吳大臣魯肅。赤壁之戰,陪伴諸葛亮坐船,到曹操陣前「借」箭的那位老人家就是魯肅。我喜歡魯肅的,是他的內憸。在赤壁之前,他比諸葛亮更早提出劉備孫權聯盟抗曹操的策略,天下局勢了然於胸。之後,他負責在諸葛亮和孫權手下周瑜之間,穿針引線,束成他們的合作。可知道,周瑜和諸葛亮雖然聰明,都有性格缺憾,一個小器,一個寸,水火不容。魯肅一方面要周瑜知道諸葛亮是人才,重視他的意見,另一方面,魯肅又要暗中幫助諸葛亮避開周瑜的暗算,免諸葛亮遭殺。赤壁之戰,如果曹操真的敗於迫得劉備和孫權太緊,換言之,劉備和孫權之得勝,勝在有魯肅。

曹操敗走之後,劉備借荊州,一借無回頭,孫權一直催促他還,令魯肅去追討,又是魯肅詐傻扮懵,拖延時間,好讓劉備攻佔西川,有安身之所。造成三國鼎立之勢,魯肅是其中一位關鍵人物。

成為東吳重臣,魯肅做以上動作,表面是幫劉備,實際是幫東吳。原因是,如果三國鼎立不成,東吳是無法獨力抗拒北魏的侵略。周瑜被諸葛亮激死之後,孫權委魯肅繼任大都督一職,統領兵權。但魯肅拒絕了,並推薦無名之輩龐統接任。智者水鏡先生說: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龐統,份量不下於諸葛亮。龐統在赤壁一役,獻連環計記一功。魯肅不貪功,有眼光。可惜孫權嫌龐統醜樣沒有重用,是後話。

有料、慊厚,以大局為重,做臣子不只是聽話,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更為老細執生,就是魯肅的可愛之處。

2009/09/26

二五仔

既然忠奸沒有絕對,善惡也視乎觀點角度,那麼三國演義有沒有道德觀念呢?我想是有的。在一場典型的對陣之中,兩軍的將領會前鬥咀,力辯自己才是正義之師,對方是叛賊。在那個亂世裡,哪方是兵、哪方是賊,真的不易弄清。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即皇帝站在他的一邊。劉備姓劉,是皇帝家庭成員,討賊也是名正言順。這樣,爭論喋喋不休,證明君臣關係是人人爭佔的道德高地。

有些大膽一點的將軍會說:「你漢朝衰弱多年,即使是改朝換代也順應天理,正如漢高祖當年滅秦,誰說一定要忠於現在這個皇帝。」意思是,君臣關係固然重要,不過不是至高無上的,順應天理是更重要的。順應天理這個道家思想,是主流儒家思想的一個走棧位,聽來很有說服力。到三國後期,各霸主自立為皇時,為免被指謀朝篡位,會藉某地方天降異象為由,以解釋封皇是順應天理之舉。

好了,對方將軍駁咀說他順應天理,可以如何應對呢?答案就是:「你食漢室之官祿,竟然作反,你不感到羞恥嗎?」鬥到這一句,對方便說不過去。諸葛亮面對死敵司馬懿,也是用這一套,司馬懿只得羞愧滿面,不能應對。

原來,講實際不講道理,就是最強的道理。根據羅貫中對三國人物講道理的描述,在中國人心中,甚麼儒家思想、宗教信仰,都敵不過一碗飯之恩惠。西方有十字軍東征,有美蘇冷戰,西方人可以為宗教、為理念打生打死,中國人實際多了。原來,「食碗面反碗底」,是對一個中國人最嚴重的指控。

2009/09/24

忠奸

三國演義裡的曹操究竟是忠,還是奸呢?普遍認為他是奸。羅貫中筆下的曹操善功心計、猜忌心重,而且自私自利。他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最佳寫照。不過,作者其實在故事初段已經為曹操解脫。他借一位賢士的口,說了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意思是,曹操是個能幹或是奸,視乎時勢不同而定。我想,在太平盛世,人人安居樂業,為自己和家人奮鬥,做事講金唔講心。曹操的所作所為,在今日的尺度,與功成商人的行為無異。

反觀關羽,忠肝義膽,在亂世時八面玲瓏,在治世又如何呢?我將關羽與曹操對照,是受作者所引導的。曹操和關公甚有淵源,曹操一眼便看出關公是非凡之輩,而曹操的死也是被關公的鬼魂嚇壞所致。關公是曹操的一面鏡子,從中,曹操看到自己的勇猛,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是忠義。好了,關羽若生於太平盛世,我想,他頂多只能是個庸官,壞一點可以是奸雄。

在亂世,沒有制度、法律,財富也沒有保障,忠義變得十分重要,是法制以外的另一種規範。但在太平日子,忠義可能與其也制度有衝突。關公在華容道義釋曹操,與一個警察徇私,放走一個賊無異。這種所謂義氣,是人治的劣根性 -- 靠交情走後門,行使斟情權。當然,世界是治中有亂,亂中亦有治。所以在三國世界,曹操也能幹過人,而今日,忠義也具有道德價值,尤其是在法制未照顧到的環境,難怪警察和「撈偏門」的都拜關二哥。

2009/09/09

羅貫中的Alter Ego

在電影烈火戰車裡,有位拾荒的婆婆在最後關頭,點醒了賽車手劉德華,與其浪蕩一生,不如追求純情玉女梁詠琪。這是我對Alter ego印象較深刻的例子。Alter ego沒有中文,我稱之為「作者傳話人」。作者寫故事,角色皆有自己的生命,其言行不為作者強行干預,有時,作者希望加入自己的聲音,與讀者或角色溝通,傳達某些訊息。「作者傳話人」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如果有,通常以閒角的身份出現,除了烈火戰車,電影龍虎門和馮內果小說金錢之河也有「作者傳話人」的足跡。雖然他的戲份微薄,但「作者傳話人」所傳遞的訊息,往往反映作者的想法,從中可窺探故事的要旨。

我在三國演義裡找到羅貫中的alter ego,他就是隱世老和尚普淨。關雲長被孫權軍處斬後,魂魄雲遊山野之間,高呼「還我頭來」。巧遇普淨,普淨對關雲長說:「是非對錯,不要再計較,因果報應,也不盡如人意。你要別人還你頭來,哪你生前,過五關、斬六將,被你殺死的人,又可向誰索償呢?」關公恍然大悟,皈依而去。

三國演義普遍被視為歌頌忠義。我說過,羅貫中並沒有站在道德高地去批判三國歷史,反而,用務實的態度描寫人與事。從普淨的角度看,羅貫中的取態更明顯。他沒有為忠義的關公之死可惜,反而將奸臣的將領,與關公同等看待。是非對錯、因果報應,視乎你從誰的觀點出發。

至於我怎麼知道,普淨替羅貫中說話呢?關公自信過人,除了義兄劉備,沒有任何人說服到他。劉備怕曹操,關公連曹操也不怕。因此,能說服他的,不可能是三國世界中任何一個角色,一定是三國以外的人,那就是作者本人。

2009/08/28

Witty三國

西方人以幽默感自豪,幽默之上,他們追求更高層次,就是wit,即是指帶有啟發性、人生哲理的幽默,聽來難道很高。例如德國足球名宿說:「波係圓既」,還有美國經濟學家說:「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今屆香港小姐答問,比喻曾志偉為高風險股份,也是個wit,甚至可以說是outwit了曾司儀。Wit,中文沒有相似的詞語,但如上文推論一樣,沒有中文詞語去形容wit,不代表wit不存在於中國。在三國演義裡,我找到一個好witty的故事。

話說曹操頭痛,找神醫華佗求醫,華佗要求打開曹操的頭蓋做手術,曹操不肯,懷疑華佗謀殺。於是將華佗囚禁。當中一獄卒十分尊敬華佗,待他不錯。恰巧,華佗知道自己命數將盡,告訴獄卒,自己畢生的醫術,都記載在一部筆記。華佗臨死,將筆記送給獄卒,希望獄卒可以承繼醫術。獄卒得了醫書,放在家中,待華佗過身後,便辭工,準備下半生效法華佗,濟世為懷。回家發現,老婆在燒華佗的醫書。他大罵,老婆說:「縱使有華佗的本領,只落得死於獄中的收場,有舍用。」前獄卒連忙搶奪,但已經太遲,燒剩一兩頁,是教人閹雞閹豬的方法。

從這個故事,我得到的啟發是,那怕你有天大的理想,在別人眼中,可能都是不切實際。

我本想效法林語堂創幽默譯humor,創一詞譯好wit,可惜沒有本事,想了良久。

2009/08/26

幽默關公

中國人不懂幽默,我想這是個誤解,這個誤解大概是來自林語堂,他嘗試翻譯英文humor一字,卻找不到適當的詞語,唯有自創一詞以用之 -- 幽默。因此,人們都以為幽默像飛機、原子筆一樣,是外國貨。人們以為中國人只懂市井的滑稽,或者小丑的詼諧,而不曉得更高層次的幽默,我想,中國人以前沒有一個形容幽默的詞,不等於幽默不存在。三國演義就有個非常幽默的故事。話說有位關羽敗仗,要投靠曹操。關羽向曹操先旨聲明,一找到義兄劉備下落,便會離開曹操,重投劉備。曹操愛才,便假意答應,收留了關公,盡量厚待他,希望他改變初衷,歸付曹操。關公在曹操那裡,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關公都無心享用。曹操送上美女、寶物,關公不受。曹操又贈予名貴戰袍,關公只將之穿在內面,外面仍然保留劉備送的舊戰袍。收買不到關公,曹操自然心有不甘。有次,曹操牽來名駒赤兔馬,是自己辛苦打敗大敵呂布得來的戰利品,關公高興得不得了,拜謝曹操。曹操問:「之前給你的一切,你都不為所動,如今卻為何如此順攤呢?」關公答:「我知道這隻馬日行千里,一有哥哥的消息,我立即起行,一日內可與他相見。」我讀到這裡哈哈大笑,羅貫中的幽默不下於西方文豪。

2009/08/02

馬後炮

話說曹操敗走赤壁,設回自己的根據地,一日,他激動地哭起來,說如果奉考尚在,赤壁之戰不至如此。多謝羅安尼的回應,他指出重點,那是我之前忽略了的。一是三國演義人物眾多,二是自己記性差,讀到曹操哀慟那一節,我已忘了奉考是誰。如安尼所言,奉考,正名郭嘉,是曹操一個出色的謀士,敢犯顏真諫,而且得到曹操信任,可惜英年早逝,曹軍南征之前己病死了。曹操為何說郭嘉能改寫赤壁呢?作者羅貫中沒有解釋,留待讀者自己領略。安尼認為,曹操檢討戰敗原因,是自大輕敵,如果郭嘉還在,他或許會及時提醒曹操。根據安尼的說法,我再翻看前卷,發現郭嘉了不起,曹操得以平定遼東,郭嘉居功不少。話說曹軍攻打遼東遠來疲乏,郭嘉諫曰,兵貴神速,攻其不備。之後,郭嘉又利用敵方的內訌,不戰而勝。曹操南征其實面對同樣處境,如果採取速戰速決,或者利用劉備和孫權之間的猜疑,要他們互鬥,戰績可能改寫。曹操懷念郭嘉,懷念他的才略之餘,如果郭嘉在,他可能直接點出赤壁至勝之道。

2009/07/28

赤的疑惑

在赤壁之戰裡,曹操怎可避免失敗呢? 值得研究。直到最後一刻,曹操的表現是不俗的。乘奪荊州之勢,親領八十萬大軍討伐東吳,浩浩蕩蕩。起初,中周瑜計,曹操誤殺兩名水軍將領,水軍訓練不足,而且北方人不熟水性,疫疾傳播,令曹操擔心。中周瑜計,是曹操說客蔣幹愚昧,才被周瑜利用。曹操事後是醒覺過來的。後來,同一個砣衰家蔣幹帶東吳龐統來投降,曹操沒有理由不加以防範。龐統獻連環計,說將戰船用鐵鍊聯繫在一起,可穩定船隻,減少水兵暈浪。好了,曹操可能見水兵健康太差,無計可施之下,唯有信龐統的連環計。謀士多次提醒曹操,慎防敵方用火攻,一把火燒掉船隊。原來曹操也考慮清楚,就是冬季吹西北風,曹軍位處敵軍西北方,敵軍用火只會燒傷自己。妙絕。怎料,東吳有劉備派駐的諸葛亮,他原來懂得道術,曉招風喚雨。最後,諸葛亮開壇作法,竟扭轉風向,給曹軍來個火燒連環船。道術這方面,在當時應該不是太流行,否則,雙方早應該都組織一隊風水師兵團,比拼神通。所以,人為操縱風向,應該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曹操始料不及,錯不在他。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怎樣避免失敗呢?我就是想不通。

2009/07/24

三國

我正在讀《三國演義》,對,是平生首次,說來慚愧。小時候,我愛聽爸爸說的三國故事,他說起來眉飛色舞,精彩不絕,桃園結義、火燒連環船,我印象最深。可惜自己一直懶惰,未曾閱讀原文。現在我己讀了差不多一半,草草記錄一下自己的體會。原本以為小說著重正邪對立、善惡分明,讀來才發現,作者羅貫中的觀點很務實,沒有甚麼說教,沒有描寫太多內心世界。寫的是一連串的事件和對話。誰對誰錯,因果關係,要靠讀者自己領會,想考空間很大。

當中每個角色有野心勃勃,有求自保,他們都說出同一種語調,就是「扶持漢室」,或者「匡扶社稷」,滿口仁義道德,其實為的都是自己的私欲。例如東吳的周俞本來不願意與劉備結盟,對抗曹操,因為衡量過勝算,不高,但諸葛亮告訴周俞,說曹操南下的目的,是要奪取周俞老婆小橋,周俞才說其主孫權出戰。而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更顯出所謂忠臣,都盡是為了自己的官祿,而非為其主著想。

作者沒有為這些大多數人的行為,作出批判,反而視之為人之常情,充滿務實主義。的確,他用了幾個超然的角色,以顯出其他角色的自私常態。超然的角色包括才子禰正平、醫師吉平和徐庶的母親。這些都是小人物分別大罵、謀殺和拒絕曹操,即使曹操失敗,他們也得不到好處,別無用心。他們的故事反映了曹操和許多諸侯的人性。超然的角色尤甚者,就是關雲長,讀多一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