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即將到台灣做長期工作,我很羨慕。羨慕的,除了是當地的民主自由、悠閒生活以及女生的溫柔,他都通通有機會享用到之外,是台灣的經濟發展前景。我對台灣長遠的經濟發展抱有信心,甚至投資了台灣的股票基金。早前,大陸與台灣簽訂貿易合作協議,降低產品的關稅,這是次要,最主要的是大陸與台灣關係正常化。
這件事令我想到九十年代,北愛爾蘭達成和約,幾十年來一直爭取脫離英國統治、回歸愛爾蘭的北愛分離份子,放棄武裝衝突。這段導致超過三千人死亡的「麻煩時期」(The Troubles)之恐怖,由Daniel Lewis主演的電影「以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刻劃得尤其細膩。
愛爾蘭這個島,原居民大多是天主教徒,十六世紀英國昏君亨利八世創立基督教之後,漸漸有信奉基督教的英國人,移民到愛爾蘭,並聚居在北部。到二十世紀初,愛爾蘭獨立,英國保留了基督教佔一半人口的北愛。好了,在北愛的基督教徒,因為有英國撐腰,在教育、住屋和就業方面都有較優厚的待遇,生活較富裕。原居民,對不平等感到怨恨,而且,他們講自己語言、有自己宗教信仰的,固然不願意接受異族統治。到六十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漫延至北愛,引發示威、暴動、游擊戰,「麻煩時期」就此降臨,在恐懼之下,經濟蕭條,失業率高企。
直到九十年代,在美國的推動下,英國放棄部分管治權,北愛達成和約。從此,外來投資激增,就業改善,與鄰國愛爾蘭的貿易也日益頻繁。這一切,與今日的台灣有何關係呢?
台灣說閩南語的原居民,好比北愛的原居民。台灣的國民黨以及在國共內戰時期跟隨國民黨移居台灣的大陸人,好比北愛的基督教徒。陳水扁統治時期,是台灣的「麻煩時期」。大陸與台灣的貿易協議,就像北愛和約。我預期台灣在未來幾年,投資增多,經濟有一番新景象,亦祝願我這位好友一帆風順,甚至建議他自置物業,可能有不錯的回報。
2 則留言:
我呢D政治冷感之人,提起愛爾蘭我第一時間諗起的是 Pure Pot Still Whiskey
Pure Pot still is unique in Ireland. Tradition pure pot still distillation process is to distill malted barley and grain mixed mush.
Ordinary pot still process distills only malted barley "beer" while grain spirit is distilled via continuous still.
It is hard to find "pure" pure pot still whiskey in Hong Kong. Most Irish whiskeys are blended only some of pure pot still whiskeys. The only "pure" pure pot still whiskey brand I know "used to" appear in Hong Kong is Redbreast.
Please be noted that "all malted" pot still whiskey can be named as pure pot still whiskey in Ireland though it is not the ture traditional Irish pure pot still whiskey.
其實政治我都不懂,引起我到愛爾蘭興趣的,還是酒。聽說,愛爾蘭人是威士忌的始祖,後來移居到Islay愛侶島,才將技術傳入格仔裙國。不過,我喝過Jameson同Bushmills,感覺一般,味道頗為單薄,要飲愛你薯,寧願飲Bailey's,或者堅力時。Redbreast會否令我對愛你薯威自己改觀呢?
Pure Pot Still,他又不是Blended,又不是single malt,有趣。過程讓麥芽和其他穀物來木桶中陳年,味道會否有別於blended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