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
2009/06/25
中國政治
話說鄧小平要胡耀邦辭職,手段高明,兵不血刃。鄧對胡說,鄧要退任政治局常委,邀請胡接替他,條件是胡退任總書記一職,鄧說這些調動是為了讓年老一代退下,同時提攜年青一代領導人。胡見能接任鄧進入政治局常委這個中共最高權力機構,欣然接受。誰不知,鄧小平始終是掌舵手,職銜無關宏旨,胡辭任總書記還要被迫在所謂「生活會」的批判程序上,承認自己過去領導工作有錯誤。在人事上,趙紫陽乖巧些,胡耀邦問趙接替他做總書記好不好,趙說不適合。鄧小平問趙,做總書記好不好,趙又說不適合。趙紫陽在回憶錄《改革歷程》中,說當時自己說不適合,但沒有拒絕,意思原來就解作是接受了。說不適合,原來是說接受的最佳表達途徑。中國政治真有他一套。
2009/06/24
胡耀邦下台
六四之外,《改革歷程》談及很多政治事件和改革問題,其中說到胡耀邦的下台,尤其引人入勝。時任中共總書記的胡耀邦態度積極,改革路上走在最前。原本鄧小平也買胡的一套,但就為了兩件事,鄧要將他踢走。一是一次重要會議的演講辭內容,二是一篇香港雜誌的報導內容。兩人之間的關係當然很長篇,背後也涉及姨媽姑姐的是非。但趙紫陽就以這兩點定為導火線。不講政策,不講法案,中共政治最重要的,原來是演辭。演辭指導所有政府機關以至全國人民的思想行為。多一句,缺一字,稍有差池都左右大局。在某次重要講話之中,胡耀邦要刪除一句,鄧要保留。那句是有「反資產階段自由化」字眼的意識形態討論,就是這樣。此其一,其二是雜誌有次訪問胡耀邦,大肆抬舉,說他是最開明,最坦率的領導人,又提起軍權問題,胡又答得不好,說軍權要論資排輩等,鄧感到言論是沖著他而來。兩年後,胡做不住了。
2009/06/23
改革歷程
從趙紫陽角度近距離觀察中國政治,我發現1980年代中央決策層倚重人治,運作模式猶如家庭作業。這位已故國家領導人在軟禁期間錄成的《改革歷程》一書,細說六四事件前後的親身經歷。他將六四事件的負任直指李鵬,是李鵬將索求合理的學生風潮,定性為用意推翻共產黨及其執政理念的陰謀。學潮原本可以疏導的,但中央的言論激化了群眾情緒,至最後要以鎮壓收場。這樣做,並沒有顧及國家利益,只是源於幾個人之間的權力鬥爭。鬥爭過程亦沒有甚麼法律可言,遊戲規則是家庭分爭形式的。家庭中的老大是鄧小平。一邊是以李鵬為首的保守派,另一邊是趙紫陽領導的改革派。在老鄧耳邊,一邊將學潮說得大逆不道,企圖刺激老人家的情緒,另一邊將之盡量說得溫和,又要顧及他的健康狀況,身體欠佳就不敢進見。老人家的好話壞話,又要靠第三者傳遞,讓各方有徊旋的餘地。總之,國家社稷的大是大非,就是決定於姨媽姑姐之間的心理戰。
2009/06/16
正生熱窩
以下是我在香港仔公國的留言,我有時在他那裡亂寫,這個比較認真:
「我不懂說贊成或反對誰,畢竟雙方的命運與我無關。你提到的經濟問題倒提起我興趣,係externality。你說,正生的來臨會為原居民帶來negative externality,原居民有權索償,在經濟學上,這個分析很正路,也是我一直對事件的看法。不過,想一想,究竟這個externality真的是negative的嗎?可不可以是positive呢?住在一班自願改過的年青人附近,會唔會係positive呢?或者negative的程度並非抗議者想象般嚴重呢?答案不由我定,由市場定,看價格來定,那就惡攪,因為要做類似的研究不容易。有趣的地方在哪?以上的討論看來是個經濟學問題,實際上是個道德問題。如果社會 (全個社會,不單只當地居民) 沒有包容正生書院的心,視他們為洪水猛獸,紛紛遷出,由沒有人願意搬入,樓價會暴跌,反映出negative externality原來真的很大。如果有包容心,樓價跌自然有人買入,支持樓價,反映出negative externality原來很小,甚至可以是漲價,positive。經濟學研究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包含道德的考慮。經濟學和道德很難分割。」
「我不懂說贊成或反對誰,畢竟雙方的命運與我無關。你提到的經濟問題倒提起我興趣,係externality。你說,正生的來臨會為原居民帶來negative externality,原居民有權索償,在經濟學上,這個分析很正路,也是我一直對事件的看法。不過,想一想,究竟這個externality真的是negative的嗎?可不可以是positive呢?住在一班自願改過的年青人附近,會唔會係positive呢?或者negative的程度並非抗議者想象般嚴重呢?答案不由我定,由市場定,看價格來定,那就惡攪,因為要做類似的研究不容易。有趣的地方在哪?以上的討論看來是個經濟學問題,實際上是個道德問題。如果社會 (全個社會,不單只當地居民) 沒有包容正生書院的心,視他們為洪水猛獸,紛紛遷出,由沒有人願意搬入,樓價會暴跌,反映出negative externality原來真的很大。如果有包容心,樓價跌自然有人買入,支持樓價,反映出negative externality原來很小,甚至可以是漲價,positive。經濟學研究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包含道德的考慮。經濟學和道德很難分割。」
2009/06/11
雙城
名著《雙城記》家喻戶曉的,是開首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較少人提的是結尾一句,是主角臨上斷頭台前說的:「我在做的事,遠遠好過之前做過的,我將作的休息,遠遠好過以往認知的。」總結那個混淆不清的世代,作者狄更斯用死亡去為好壞分界線。
時代背景是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後,地點是倫敦和巴黎,《雙》講述兩個少年追求一個金髮少女的故事。其中一個少年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為的是承全情敵和少女的幸福。談情說愛來得精簡,作者對大時代的描寫才是主菜。革命前,貴族對平民的欺凌,殺人無罪,亦可以隨意將人關入監獄,金髮少女的父親只是得知了一些他不該知道的事情,監一坐便十八年了。革命之後,平民為了復仇雪恥,對待貴族同樣殘酷,金髮少女的丈夫是貴族後裔,即使自己沒有犯罪,也因他父親的罪行而被判死刑。在這個大時代,小人物對命運感到無奈,沒有夢想,只希望完成一二件小小的心願,此生無悔。
於1859年出版的《雙》,不是一整本發行,而是以連載形式一集一集出現於一份兩周刊。這種形式在當時很流行,像今日的漫畫,稿件邊發邊寫,故事出版到中途,作者也可能未決定結局,寫作過程應該很有趣。而為了爭取讀者繼續追看,作者都寫得懸疑一點,緊湊一點。《雙》也有這些特質,雖然英文較為艱深,但看下去不覺得沉悶。
時代背景是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後,地點是倫敦和巴黎,《雙》講述兩個少年追求一個金髮少女的故事。其中一個少年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為的是承全情敵和少女的幸福。談情說愛來得精簡,作者對大時代的描寫才是主菜。革命前,貴族對平民的欺凌,殺人無罪,亦可以隨意將人關入監獄,金髮少女的父親只是得知了一些他不該知道的事情,監一坐便十八年了。革命之後,平民為了復仇雪恥,對待貴族同樣殘酷,金髮少女的丈夫是貴族後裔,即使自己沒有犯罪,也因他父親的罪行而被判死刑。在這個大時代,小人物對命運感到無奈,沒有夢想,只希望完成一二件小小的心願,此生無悔。
於1859年出版的《雙》,不是一整本發行,而是以連載形式一集一集出現於一份兩周刊。這種形式在當時很流行,像今日的漫畫,稿件邊發邊寫,故事出版到中途,作者也可能未決定結局,寫作過程應該很有趣。而為了爭取讀者繼續追看,作者都寫得懸疑一點,緊湊一點。《雙》也有這些特質,雖然英文較為艱深,但看下去不覺得沉悶。
2009/06/10
阿Lam
林子祥是實力派,高低音域之廣,冠絕全港,就算你唱得到Beyond的海闊天空,唱Lam的千憶個夜晚都要投降,難度最高的不是男兒當自強或者敢愛敢做,而是將心意盡訴。不過,我想,他最厲害的,不是玩音域把戲,而是感情豐富的聲線。那種每句慢半拍,慾言又止的泣訴聲,滄桑的沙啞,難分難捨的尾音,很難模仿。一個音分三個層次,細心聲不難聲得出,可能這叫做韻味。易唱但難唱得好的歌包括最愛是誰、幾段情歌和追憶。如果你不明白我在說甚麼,只要幻想一下李克勤唱這幾首歌,就會清楚。克勤的聲音好像鋼琴般鏗鏘而單一,阿Lam的像小提琴,圓渾而多層次。八十年代流行音樂,聲色藝全,聽這些歌長大,我感到很榮幸,尤其能欣賞到阿Lam的歌。上星期看了阿Lam的演唱歌,我狂叫encore,瘋狂到連同坐的家母和內子都嚇了一跳。
後記:
最近年青人犯事的新聞不絕,吸毒、打劫及賣淫,壹周刊大字標題「全面失控」,原因當然有很多,我猜想,這個年代沒有美妙的流行音樂,好讓年青人抒發心中的鬱悶,可能也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
後記:
最近年青人犯事的新聞不絕,吸毒、打劫及賣淫,壹周刊大字標題「全面失控」,原因當然有很多,我猜想,這個年代沒有美妙的流行音樂,好讓年青人抒發心中的鬱悶,可能也影響他們的思想行為。
2009/06/09
奸人堅
石堅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黃飛鴻電影裡的奸人堅角色。奸人堅這個大反派,奸淫掳掠,無惡不作,又時常施詭計以圖陷害同行--隔籬武館的黃飛鴻。堅叔貌似狐狸,動靜狡猾,演得入形入格。黃飛鴻是萬人崇拜的英雄,而奸人堅是觀眾心目中的社會敗類。我卻在想,相比正氣凜然黃師傅,奸人堅較有人味。奸是人性一部份,但人經常掩飾自己的奸,甚至自設歪理,以圖將明明是奸的想法堂而皇之,做回自己的黃飛鴻。於是,現實生活裡,我未曾見過有人奸笑,每個人都是自己心目中的忠角。有奸笑的,也只能是開玩笑時的把戲。我想,奸的展現是一件極為超現實的事。
演奸角,奸笑,奸人堅的拿手戲,是超現實的藝術,但我們習以為常,視奸相為常見的特質,例如我們在戲劇裡一看某個角色的表情,便能馬上辨別出他是忠是奸,我想,這是戲劇最荒誕的地方之一。荒誕也好,超現實也好,觀眾就是需要一點脫離現實的空間,難怪奸角長做長有。石堅決不是演奸角第一人,但肯定是香港奸角的標誌,「奸過石堅」是日常用語,將奸這個超現實的意念具體化,都拜堅叔所賜。將人的陰暗面毫無保留地呈現,堅叔演活了角色,更演活了我們連自己也不敢面對的心魔。
演奸角,奸笑,奸人堅的拿手戲,是超現實的藝術,但我們習以為常,視奸相為常見的特質,例如我們在戲劇裡一看某個角色的表情,便能馬上辨別出他是忠是奸,我想,這是戲劇最荒誕的地方之一。荒誕也好,超現實也好,觀眾就是需要一點脫離現實的空間,難怪奸角長做長有。石堅決不是演奸角第一人,但肯定是香港奸角的標誌,「奸過石堅」是日常用語,將奸這個超現實的意念具體化,都拜堅叔所賜。將人的陰暗面毫無保留地呈現,堅叔演活了角色,更演活了我們連自己也不敢面對的心魔。
2009/06/04
弟弟筆記
以下文字轉載自Facebook的一篇筆記,作者是我弟弟:
「六四是怎樣發生.. 記得我當時年紀小.. 隨著昨夜雨灑, 收音機播著悠悠記念歌曲,氣氛漸濃,心中不斷盤旋著很多疑問:中國是否要民主? 四千多年沒有民主,十數億人口的地方真的準備好接受民主的新思維?? 以當時教育、經濟、思想推行民主真的可行? 如果沒有六四中國的發展是否比今天好? 如果當時民主勝利是否有今天強大的中國? 中國真的需要民主? 沒有飯吃比幾多民主都無用..但我卻認為人是死去了..暴力用多了..錯了理應承認錯誤..不要給予那些假借民主而獲得政治籌碼的人滾下去..不要被只懂跟別人談什麼人權..卻不斷侵略,剝削別國人基本生存權利的外國人有批評我國的藉口..承認錯誤才是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人只要飽飯..不需要民主..只要一個賢明的領導已經好滿意.. 沒有民主並不代表沒有自由..
當然生活在幸福富裕的香港被未感受到國內人民的艱苦, 正如當時天安門廣場的大學生並不可以代表全中國人民說話一樣..但我很相信麵包飽飯才是硬道理!!」
「六四是怎樣發生.. 記得我當時年紀小.. 隨著昨夜雨灑, 收音機播著悠悠記念歌曲,氣氛漸濃,心中不斷盤旋著很多疑問:中國是否要民主? 四千多年沒有民主,十數億人口的地方真的準備好接受民主的新思維?? 以當時教育、經濟、思想推行民主真的可行? 如果沒有六四中國的發展是否比今天好? 如果當時民主勝利是否有今天強大的中國? 中國真的需要民主? 沒有飯吃比幾多民主都無用..但我卻認為人是死去了..暴力用多了..錯了理應承認錯誤..不要給予那些假借民主而獲得政治籌碼的人滾下去..不要被只懂跟別人談什麼人權..卻不斷侵略,剝削別國人基本生存權利的外國人有批評我國的藉口..承認錯誤才是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人只要飽飯..不需要民主..只要一個賢明的領導已經好滿意.. 沒有民主並不代表沒有自由..
當然生活在幸福富裕的香港被未感受到國內人民的艱苦, 正如當時天安門廣場的大學生並不可以代表全中國人民說話一樣..但我很相信麵包飽飯才是硬道理!!」
2009/06/02
六五
當好友們在Facebook互相鼓勵說:「六四維園見」的同時,也有朋友私底下對我說,不會參與燭光晚會。二十週年紀念雖然別具意義,但還是選擇缺席,原因是不希望被民主派政客利用。類似的觀點,我在2003年七一遊行之前也聽過,當時我熱心地鼓勵同事參與,卻被潑冷水:「咪俾人利用,(傻仔)」,當時我有點生氣,不去便罷,何必裝作很懂世故的樣子。事隔六年,我對人事的看法改變了不少,不再大條道理主張你應該如何如何。反而,多了思考別人的說話。因為怕成為政客的棋子而缺席參與推動香港民主自由的活動,在今日的我,聽來已不像以前那般難接受。事實上,在非敵即友,非親則反的輿論下,「咪俾人利用,(傻仔)」代表著冷眼旁觀的一群。
我不是贊成他們的想法,也絕非鼓勵任何人缺席六四晚會,只是,我對他們的想法愈來愈了解。加深我的了解是民主派的表現。二十年來,他們爭取民主自由,成績乏善可陳,他們頭上帶著民主自由的光環,倒足以吸引人們的擁戴,令他們贏得立法地區議席。可能他們在爭取過程中已付出了很多,無功也有勞,但這是否足夠,見仁見智。有人在良好意願驅使下,不介意多付出,也有人較為實際,只看成績。如果現況不變,再過二十年,四十週年,同樣有人樂於參與四六燭光晚會,同樣亦有人不願吃虧,翌日六五,生活返回正常,六六六七六八也如常。人生有幾多個二十年。
我不是贊成他們的想法,也絕非鼓勵任何人缺席六四晚會,只是,我對他們的想法愈來愈了解。加深我的了解是民主派的表現。二十年來,他們爭取民主自由,成績乏善可陳,他們頭上帶著民主自由的光環,倒足以吸引人們的擁戴,令他們贏得立法地區議席。可能他們在爭取過程中已付出了很多,無功也有勞,但這是否足夠,見仁見智。有人在良好意願驅使下,不介意多付出,也有人較為實際,只看成績。如果現況不變,再過二十年,四十週年,同樣有人樂於參與四六燭光晚會,同樣亦有人不願吃虧,翌日六五,生活返回正常,六六六七六八也如常。人生有幾多個二十年。
2009/05/31
股神
提起好作者,令我想起投資書經典When Genius Failed(直譯:當天才失敗)的作者Roger Lowenstein,這位前華爾街日報作者寫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盛衰,由長期資本管理的成功,以至瀕臨破產,到最後各大銀行同意挽救方案,一氣呵成,實事求是。因為欣賞Lowenstein的文筆,我再讀他較早期的Buffett: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直譯:畢非特:一個美國資本家的誕生),同樣精彩,是股神的傅奇,這本書沒有發達秘笈,沒有阿諛奉承,只談人物、時代與故事,是云云畢非特書籍中的一口清泉。不少人理解他的投資法,是著重股東溢利,讀這本書,我發現他更著重資本回報率,即嚴防管理層好大喜功將資本投放在低回報的項目,好大喜功可以提高股東溢利,因為可以不斷投入資本去擴大公司規模和溢利,但不能提高資本回報率,因為資本回報率是以每元資本投效可以帶來多少溢利計算,錢,應洗得洗,應慳得慳。
2009/05/30
波鞋
Pitch Invasion(直譯:攻陣)是另一本可讀性高的著作,講述二大球鞋品牌Adidas和Puma的歷史。作者Barbara Smit曾為金融時報和經濟學人撰文,文筆精煉,我估計,她寫每頁紙的內容,份量等於一般美國作者的三頁。她講Adidas原本是兩個德國兄弟合辦的,在1930年代,Adidas造出輕巧的足球球鞋,在行內嶄露頭角,後來兄弟不和,弟弟自立門戶,辦Puma。之後的內容長話短說好了,我對各品牌的球鞋有較以前鮮明的印象,Adidas具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感;Puma代表南美和非洲的狂野奔放;Reebok代表英國紳士;Nike屬於城市時髦生活的;New Balance實而不華的跑鞋,老實說,論功能和品質,各品牌大同小異,不過如果考究它們的歷史,就發現各具獨特傳統,頗堪玩味。
2009/05/29
鋼鐵大王
Cold Steel(直譯:冷鋼)是近期的精彩好書,作者Tim Bouquet和Byron Ousey用敘事的筆法,描述印度藉鋼鐵大王Lakshmi Mittal的Mittal Steel對另一大鋼廠Arcelor發動的收購戰,令合併後的ArcelorMittal成為全球最大的鋼廠,Lakshmi Mittal成為英國首富。全書章節以日期為單位,佈局緊湊,情節峰迴路轉,真實的交易讀起來像小說一樣。Mittal Steel是靠收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歐的低檔鋼廠迅速冒起,要敵意收購歐陸傳統高檔鋼廠Arcelor,可以說是越級挑戰。Mittal須要與歐陸多國政府周旋,確保工人和政治家的利益;又要抵擋Arcelor法藉管理層的種族歧視;又要破壞Arcelor引入白武士的防衛策略;又要游說Arcelor股東,要成功收購殊不簡單。枝節包括投資銀行高盛和大摩之間的競爭,以及新一代企業家背負亞洲傳統觀念在先進國家的困難。鋼鐵業原來不是想像中般沉悶。
2009/05/27
六四!六四!
【南京!南京!】導演陸川下一部執導的電影,我建議是【六四!六四!】。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政治上不可能,不過,如果像南京大屠殺一樣,將八九年春夏之交在北京發生的那場政治風波拍成電影,可以讓後世更認識歷史。討論歷史的是是非非,不少人就是連發生了甚麼也不大清楚。【南】對教育後世起的重要作用,不是為了要平反甚麼,說甚麼民族大義,【南】的作用,就是將當時發生的事情。用兩小時的時間,呈現在觀眾面前。南京大屠殺發生了多年,死了多少人、殘害多少婦女,中日兩國至今尚未有共識,一般人都不懂得確切的經過,那些重要的歷史議題,還是留待歷史學家去討究。就是當大家為口奔馳,合乎常理地庸碌過活之際,【南】讓大家在兩小時內,好好想像一下二次大戰時期的中國。沒有實證、沒有判官,只是一部電影而已,是一件藝術品,不可以百分百現實。不過,這件藝術品啟發人心,讓每個觀眾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道德判斷以及感受。至於六四,將之拍成電影,讓普羅大眾在自己的心裡作出衡量,平反與否每個人心裡有數,這樣別具意義。
2009/05/20
懷念任總
懷念任志剛當金管局總裁,是個人情感上的。收錄在《財經拆局2》、我唯一的太空科幻小說,當中的一個角色,就是以任總作為藍本。這個角色是香港的金融機構之首甄總,冷靜、決斷的甄總,以我自己為第一身的主角則浮躁、凡事思前想後,兩者成對比。如果不是有現實版的任總,虛構中的甄總可能不一樣,結局也可能要改寫。換轉是個特首傀儡當金融機構之首,可能搭上直升機拋錢落維港兩岸的,不會是甄總,而是愛出風頭的特首。而拋下的銀紙,其圖案是甄總親手設計的,如果改動了情節,便再沒有親手摧毀自己建立的東西那份悲情。要不是甄總每有大事件都向傳媒解畫,由一開始,主角也未必選擇前去找他幫忙,無法阻止外星人侵略地球,一切就完蛋了。間接地,任總拯救了我小小的幻想世界。
2009/05/18
泰坦星的海妖
馮內果早期的作品《泰坦星的海妖》(The Sirens of Titan)是一部太空科幻小說,講述在太陽系發生的一連串事件,當中有時空穿越、火星人侵略地球、水星漫遊以及在泰坦星定居。泰坦星是土星的其中一個月亮。主角年輕時繼承父親遺產,成為美國首富,後來被徵召到火星當兵,準備攻打地球,轉折地,他到了水星,之後又返回地球,最後被遣送到泰坦星,他在那裡覺悟人生。我一向喜歡馮內果作品,可是這個故事太虛無縹緲,我實在看不明白,有趣的橋段倒有兩個。
話說主角的父親本來是個酗酒的窮漢,是靠買股票發達的。他打開聖經,依照句子中的續對英文字母,追索上市公司的名稱。由首句開始: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heaven and the earth。他就依次投資以I.N.、T.H.、E.B.等為名稱首字母的公司。首個投資是International Nitrate,次個是Trowbridge Helicopter,跟著是Electra Bakeries,如此類推。他每次都賺夠一個開後沽出,逢買必升。財富便是這樣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暴升。
又話說,他乘坐一架自動行駛的太空船,由火星開到水星。可是,這隻太空船著地之後便無法再起飛,無法帶他離開這個荒蕪的星球。無法再起飛的原因,是飛船是預設好,只能向下降的,不能回升。怎算好呢?主角想到個好辦法,就是將飛船上下翻轉。於是,船底的感應器感應不到陸地,以為可以繼續降落,便繼續向下,但由於它已被翻轉,對它來說是向下,實際上是向上,就這樣飛出水星。
話說主角的父親本來是個酗酒的窮漢,是靠買股票發達的。他打開聖經,依照句子中的續對英文字母,追索上市公司的名稱。由首句開始: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heaven and the earth。他就依次投資以I.N.、T.H.、E.B.等為名稱首字母的公司。首個投資是International Nitrate,次個是Trowbridge Helicopter,跟著是Electra Bakeries,如此類推。他每次都賺夠一個開後沽出,逢買必升。財富便是這樣以幾何級數的速度暴升。
又話說,他乘坐一架自動行駛的太空船,由火星開到水星。可是,這隻太空船著地之後便無法再起飛,無法帶他離開這個荒蕪的星球。無法再起飛的原因,是飛船是預設好,只能向下降的,不能回升。怎算好呢?主角想到個好辦法,就是將飛船上下翻轉。於是,船底的感應器感應不到陸地,以為可以繼續降落,便繼續向下,但由於它已被翻轉,對它來說是向下,實際上是向上,就這樣飛出水星。
2009/05/15
主流意見
平心而論,特首昨日在立法會的六四代表論,某程度上是對的。「事件發生咗到而家已經好多年,其間國家喺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驕人成就,亦都為香港帶來經濟繁榮,我相信香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會作出客觀評價。」在我個人的觀察,這句說話雖然不至於反映每個港人的意見,也很貼切地反映今日香港的主流意見。對,有很多道德高尚人士仍然對六四事件很反感,不過,也有不少人想法較為實際,他們沒有甚麼政治使命、理想,他們只求生活安穩,每日為自己和家人勞碌。我個人的觀察是,後者佔多數。對六四的態度每個人都不同,但即使是口口聲聲要求平反六四的市民,他們又願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多少,至多只是每年一晚的時間。說實話,「平反六四」和「實行民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很抽象的概念,聽說是好東西,香港有的話,固然好,不過,如果沒有,又沒有甚麼大不了,明天一樣要一早上班,一樣地生活。這些「高層次的問題」,還是留待幾百萬年薪的高官去處理,他們飽讀詩書,又識英文,應該拿出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告訴我們要不要平反,攪不攪民主,而不是倒轉頭問我們怎辦。我主觀地相信,以上的意見都是香港的主流。
2009/05/11
非誠勿擾
嫌【南京!南京!】太沈重,不妨談談另一部大陸電影【非誠勿擾】,劇中講述一個中年男人徵婚的故事。非誠勿擾,就是男主角徵婚啟事的主題,也是他徵婚的心態。可惜,大城市裡,應徵的女士不是崇尚物質,就是滿有機心。男主角沒有事業成就,有個應徵者毫不客氣地將他比喻成「跌破招股價的垃圾股」。機緣下,來應徵的有位漂亮迷人的空中小姐,男主角滿腦疑惑,交談下才知道她另有心上人,是個有婦之夫。做人情婦,她希望總有一天得到名份,都是空等,來應徵是為了找個心靈依靠。電影表達在大城市生活的一代,對婚姻關係的迷失。日本在劇中也佔據重要地位,就是作為中國人的避世天堂。遠離繁華的上海,到純樸的北海道,男女主角才能重拾真我。清新雋永之作。
南京!南京!
電影【南京!南京!】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後出現的照片,字幕說明每個角色的生死年份,大部份都死於1938年,最後一張是屬於一位小孩子,字幕說,他仍然活著。這個場面令我想起,片中的一句對白,我認為是全片的精髓,就是當一個中國人臨上刑場的一刻,和日本軍官說的一句話: 我太太懷了新孕。這個又呼應了影片較早前的一幕,當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被日軍處決前,眾人喊道: 中國不會亡。這三個畫面串聯起來,就是說,任你日本仔殺,中國人始終薪火相傳。
戲中,亦展示了何以日軍進行大屠殺,原因不涉種族仇恨,而是實際上有需要 -- 在侵略中,日軍人數遠少於中國人,有一幕幾名日軍在教堂內與成百上千的平民對峙,即使平民已表明投降,日軍還是急急召喚援兵,嚇得一額汗。要管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供應衣食住,又確保他們不作反,對於人丁單薄的日軍來說,是很困難。我不知道屠城的真正原因,但【南】似乎引導我向這個方向想。至於強姦婦女和強徵慰安婦,無論如何是純粹為了發洩,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傳染性病,對日軍本身也有害。
博客量子說,擊鼓祭祀的一幕拍得漂亮,我覺得,漂亮到令我有點心寒。我想,我不希望自己有機會親眼在本土看見這一幕。我害怕有朝一日,日本再次侵華。開戰與否,在歷史上,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不能說日本今日較以往文明開放,就可抹煞這個可能性。日本侵華是地理環境使然,時間上要配合世界政治條件。說不定。
戲中,亦展示了何以日軍進行大屠殺,原因不涉種族仇恨,而是實際上有需要 -- 在侵略中,日軍人數遠少於中國人,有一幕幾名日軍在教堂內與成百上千的平民對峙,即使平民已表明投降,日軍還是急急召喚援兵,嚇得一額汗。要管理大批無家可歸的難民,供應衣食住,又確保他們不作反,對於人丁單薄的日軍來說,是很困難。我不知道屠城的真正原因,但【南】似乎引導我向這個方向想。至於強姦婦女和強徵慰安婦,無論如何是純粹為了發洩,沒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傳染性病,對日軍本身也有害。
博客量子說,擊鼓祭祀的一幕拍得漂亮,我覺得,漂亮到令我有點心寒。我想,我不希望自己有機會親眼在本土看見這一幕。我害怕有朝一日,日本再次侵華。開戰與否,在歷史上,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不能說日本今日較以往文明開放,就可抹煞這個可能性。日本侵華是地理環境使然,時間上要配合世界政治條件。說不定。
訂閱:
文章 (Atom)